一、时代因素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剧变,国人深感振兴之必要,各类思潮与主张对传播媒介的需求激增。政治、经济、科技与自然科学著作的译介活动蓬勃发展,新式教育对教材需求巨大。这推动了新闻出版业的飞速发展,图书报刊的出版量与规模空前壮大,也催生了新的文献生产方式和印刷材料。
二、技术因素
清末以来,石印、铅印等当时较为先进的印刷技术及与之配套的印刷机械陆续传入中国,印刷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据《中国报学史》记载,“光宣间,石印机与铅印机输入日多,报纸每日可出数千大张”,1906年华府台单滚筒印刷机的印刷速度已经达到每小时1000张,1908年商务印书馆开始使用铅版印刷机,每小时可印1500张左右。除了印刷速度的提升,新式印刷的品质也为人称道,时人曾以“细若牛毛、明如犀角”来形容石印书籍的清晰程度。而当传统手工纸面对新式机械印刷时,便暴露出了诸多不适应,比如纸张“厚薄不均,印转速不能快”“纸毛落在印版上就形成墨团”,而这正好限制了机械印刷优势的发挥。相比而言,机制纸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其纸张强度、透墨性、幅面都非常适合机械印刷的要求。
三、成本因素
当时我国手工纸生产工艺墨守成规,鲜有改良,劳动生产率极低。据记载,“一日间六七工人所造之纸,尚不及机械一分钟所出之多”,其成本本已高于机制纸,加之欧美、日本等机制纸生产大国对华倾销,手工纸在价格上更是没有丝毫竞争优势。时人曾对几种印刷用进口机制纸(即洋纸)和土纸的价格进行比较,三种洋纸的平均价格比对应的三种土纸的平均价格便宜近六成,优势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