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矾水的配制
中国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施加胶矾这种加工纸张的技艺。宋元时,不断发展。明清时,更是加深了对这种加工工艺的掌握,甚至对其进行了改进。
书画修复中常用到胶矾水,胶矾水由白矾和明胶加水勾兑而成,其中胶矾水中的胶是施胶胶料,而矾是施胶沉淀剂[1]。刷于托纸的后面,矾有阻泅止散之力,胶有固色防花之功,但二者的勾兑比例需严格掌握。胶与矾各有功用,胶多发滑,矾多泛白,太稠则涩,太稀渗漏。同时调兑本身又有因画、因时、因人之异。元陶宗仪《锾耕录》就记载了古人在这方面的经验:“矾法,春秋胶矾停,夏月胶多矾少。冬天矾多胶少。”但明矾是酸性的,容易使纸质酸化,发黄变脆,胶是动物性蛋白质,容易遭虫蚀。因而,对胶矾水的掌握对于全色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以下图表是根据各文献中的记载,各研究人员在修复过程中使用胶矾水的配比。
胶矾水的配制过程中一般为胶水加入矾水,并等体积混合。由表1可见,胶矾水中胶、矾和水的配比没有统一规范化的要求,各工作者多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再加上经验。因此,找出合适的胶矾水浓度配比,既可以满足传统书画修复者实际工作的需要,又可以将其对文物的危害降低到最小,更使得传统书画工艺走向科学化。
二、胶矾水在书画装裱艺术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对于保存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展现独特的民族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书画修复作为一项传统的技艺流传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以洗、揭、补、全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技艺流程。由于中国书画以有机材质为主,容易受修复材料或技术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在对书画文物进行清洗和全色修复过程中,常需要用到胶矾水。
1、清洗前
古旧书画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流传过程中势必会留有各种污溃。书画修复中的清除污渍,不仅能有效阻止污渍对书画载体的继续侵害,是书画保护修复的关键,也是古旧书画修复中淋洗、揭裱、修补、全色四道基本工序的基础,还关系到今后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书画文物的延存状况。有些古书画因各种因素需要清洗,有些状况更不得不加重清洗,严重的是不得不使用化学品来进行清洗,这样的加重清洗会影响纸张性能,纸张的纤维会因此而变得松空,纤维之间的结合会大幅下降。而书画作品中采用的颜料,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后,有机成分的胶料老化,使得颜料颗粒之间失去了黏结的物质,变得松散,易于脱落,在清洗的过程中更容易脱落。因此,在清洗之前,往往要在画心上涂刷适当浓度的胶矾水,起到加固画芯的作用。
2、画芯上墙前
托好画芯后,需再整体施加胶矾水。这是因为经过清洗的画心,可能会再次损失颜料及墨中的胶料。
3、全色前
而对于残损书画的修复,揭去旧被后,残损处必须经过隐补,金色等工序。由于补口和托芯纸一般都是生纸,无论接笔还是全色,容易将墨色或颜色晕开,因此,需要在画心背面刷制胶矾水,否则不但触笔即烟,还会由于笔实处的颜色下沉形成深点儿,破坏接笔效果或使全色部位无法形成均匀控制[11]。
出处:《书画修复中胶矾水利弊的探讨》中“胶矾水的配制”、“胶矾水在书画装裱艺术中的运用”片段;
作者:张诺1、何伟俊1、朱庆贵1、时倩2,原文来自《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1.南京博物院,2.北京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慧、李玉虎,明清绢本古旧字画的保护研究,档案学研究,2004.4:44-47.
[2]徐文娟、诸品芳,豆浆水在中国书画修复中应用性能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24(1):14.
[3]徐文娟,明矾对宣纸耐久性影响的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4):47-50.
[4]王槩,画翎毛浅说,清.
[5]丁皋,.写真秘诀,清.
[6]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文物修复研究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7]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文物修复研究4,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8]宋应星,天工开物,明.
[9]欧美,李玉虎、邢惠萍,模拟熟宣纸古旧字画修复过程中超纯水有限洗涤脱酸的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23(4):41-44.
[10]周海宽,《明人仿李龙眠绢本人物卷》修复工艺探索,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23(1):79-83.
[11]肖岗,古代字画修复工序及技巧,文物世界,2009,3: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