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知识分享 >

文献保护中,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的区别?

时间:2021-12-20 09:31:36 来源:马建平/四川省图书馆

文献保护技术由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大部分构成。目前对民国时期文献所采用的保护方式一般沿用古籍保护的原生性古籍保护的原生性与再生性两种方式。原生性是对原书纸张的保护与修复,包括各种去酸技术、胶脆纸页修复技术、防虫技术等。目前被各图书馆古籍部广泛采用。

但是对民国时期文献而言,由于纸张和印刷方式的不同,对修复技术的要求更高,民国时期文献采用的是双面印刷,以往修复残破最为严重的古籍所采用的“托裱”法在民国时期文献修补上则派不上用场。采用纳米镀膜技术对文献进行“加固”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这一操作具有不可逆性。对书籍造成的影响是永久的。很多文献保护专家并不认同。

纸张脱酸是很多国外图书馆解决文献老化所采用的方法,但进口相关设备极为昂贵,为上百万册民国时期文献脱酸所需要的资金,国内任何一个收藏机构都无法独立承担。对民国时期文献进行原生性保护所要求的高技术、高成本使得古籍常用的原生性保护方式无法在民国时期文献上推广。

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如果一直没有更适合的修复方法,数百万册业已发黄变脆的民国时期文献将在不久后自然消亡。如果历史文献出现断层,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后果极为严重,所以现在较多应用的是对民国时期文献的再生性保护。

再生性保护技术包括缩微复制、数码扫描、建立电子数据库、影印出版等方式。采用这些方式的图书馆和出版机构经过不断的努力已取得斐然的成果。如国家图书馆在完成馆藏民国时期文献的缩微胶片制作之后,接着开展缩微胶片的数字扫描工作,现已可通过互联网向读者提供2756种民国期刊、6229种民国图书、4568篇民国法律文献的电子影像全文浏览。教育部主持的“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迄今已完成255271册民国书刊的在线阅读与检索。

上海数字图书馆目前也可提供1000多种民国图书的全线全文阅览。影印技术历史较长,应用于文献再生性保护更早,所以更为大众熟悉。文化部成立于1985年从事古籍影印的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近几年来缩微与影印了多部大型的民国文献丛书,如《民国珍稀期刊》《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民国画报汇编》《民国时事文献汇编》《民国珍稀短刊断刊》等。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开展的重点项目《民国籍粹》影印丛书第一批1000多册已于2007年出版。

缩微摄影技术是图书、档案文献再生性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缩微摄影,是在感光材料(通常是胶片)上记录缩微影像的技术及其过程。记录有影像的缩微胶片称为“缩微品”。与制作、管理和使用缩微品有关的技术称为“缩微摄影技术”。缩微摄影技术是图书、档案文献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它采用专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把经过编排和整理的原始文献缩小拍摄感光胶片上,然后再经过显影加工、拷贝制成各种缩微品,利用检索、显示、复印等手段提供利用并对缩微品进行妥善管理。它以存储密度大、记录效果好、记录速度快,缩微品记录影响具有凭证作用、规格统一、再复制简单易行、有利于安全保存之优点和缩小保存空间、保护原件、便于长期保存、便于文献的收集与交流、便于提供利用、便于信息的传递、提高办公效率之优点,被广泛利用。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保护珍贵图书、档案原件、提高信息利用率、降低管理费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缩微摄影技术已同其它先进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等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技术领域。缩微摄影技术不仅是一种解决原件复制问题的技术方法,而且已成为实现信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内容摘自:马建平(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初探》一文片段,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年6期总第190期。

附言:锐立文保Bookkeeper纸张脱酸技术,在脱酸效果与成本上有着明显优势,广泛应用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等场馆。由北京市档案馆、北京联合大学和锐立文保三方承担的2017年国家档案局《综合档案馆纸质档案酸化现状及脱酸研究》课题项目,历时五年,于2021年9月1日经国家档案局验收专家组评审,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转载声明】转载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若出现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告知,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纸质文献去酸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下一篇:图书受损,该如何修复?附救急小方法
资讯推荐
服务案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