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知识分享 >

元代的书画艺术对选纸有哪些影响?

时间:2024-10-28 09:46:47 来源:锐立文保

元代废科举,当时耶律楚材、丞相和礼霍孙与留梦炎等官员虽多次朝议恢复科举,但议而不行。1313年与1340年虽曾两次恢复科举,但将蒙古族与汉族分开考试,两榜录取,对汉人限制过严,三年一科,每榜只取10多人。汉族文人进取途径狭窄,影响民间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在野文人画家产生了许多淡泊的高士,一反宋代艳丽工笔体裁,创造了疏旷的水墨画风。那种高逸风韵、淡然天成的画风。使得元朝书画家在选纸时不必固执于唐宋时那种平滑光鲜的要求。而是选用前代文人弃而不用的生纸,或未尽加工的半成品,这也恰好成了元人发挥性情,寄墨韵以愤世,借信笔以嘲权的工具。故元人作品,多采用为半制品的粗生纸,以求其毛涩,因此精致的纸品,反倒用的已越来越少了。

元代赵孟頫《秋郊饮马图》局部

元代仍然沿袭着宋代造纸业的规模与技术,除了保留久负盛名的名纸外,还开发出了“元书纸”。元书纸原称“赤亭纸”,是采用嫩毛竹为原料制成的书法用纸。而这种纸在北宋真宗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用于御用文书,因皇帝元祭(元日庙祭)时用以书写祭文而改成“元书纸”。这种纸含青竹气味,落水易溶,着墨不渗,藏久无蛀,不变色,这种纸在元代常用于书画,写公文,制薄册等。后来又研发了宋代名纸“白鹿纸”。元代开发的书画用纸有连史纸。连史纸又称连四纸,连泗纸,纸质厚者称海月纸,素有“纸寿千年”的美称。在元代即被誉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纸质薄而均匀,洁白如羊脂玉,宜书宜画,多用来制作高级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笺、扇面等。元代还有一种加工纸“明仁殿纸”,属笺纸类,是元代工匠自己研发的,可代表当时的造纸水准,为世人仰慕。元陶宗仪载,明仁殿纸与端木堂纸略同,上有泥金隶书“明仁殿”印记,专供宫廷内府使用。此外还有以“玉屑”、”屑骨“、”冰翼纸“为名称的纸。从这些名称中可以看出元代造纸的高超技术。

【转载声明】转载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若出现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告知,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如何鉴定古籍抄本和稿本?
下一篇:元代政权建立后,造纸业和出版业都有哪些发展?
资讯推荐
服务案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