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知识分享 >

如何鉴定古籍抄本和稿本?

时间:2024-11-04 09:31:11 来源:黄燕生《古籍版本的鉴定》

抄本与稿本的鉴定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都是人工抄写的,所以唐代以前的抄写古籍通称写本。

雕版印刷术普及以后,仍有大量图书依赖抄写流传,为区别刻本,遂有抄本之称。宋元抄本已不多见,明代抄本流传也很有限,现在大量古籍抄本,主要是清代和民国以来抄本。通常人们将抄写年代不详的清抄本称为旧抄本,将晚近抄写的古籍称为新抄本。一般说来,抄写年代愈早,愈具有收藏价值。有的抄本因历经长久流传,保存不易,比同时期刻本更为难得。

抄本有下述四种情况需要区别。

第一种是内府写本,有的是由朝廷设机构纂修、传供帝王御览的大部头类书、丛书,如明初编纂的《永乐大典》,分别于永乐年间和嘉靖年间抄成正副二本;清乾隆间所修《四库全书》抄写七部,分藏于文澜、文源、文津、文渊、文宗、文汇、文溯七阁;有的是皇室王府的档案,如实录、谱牒等,无需广为传布,仅作为秘籍收藏。

杭州国家版本馆《永乐大典》

第二种是作者无意或无力刻印的著作,包括诗文集、笔记、杂史等,仅以互相传抄的形式流行于世。

第三种是为了掌握书籍的内容,或是收藏的需要,将整部古籍或古籍的部分章节抄写下来,主要是一些常见经史图书及医书、诗文名集。现存抄本古籍多属此类。

第四种是为了保存古籍版本风貌,特意影写下来。自明代以来,藏书家喜好将经眼的宋元善本按原书版式、字体影写录副,这种影抄本基本保存了原书的面貌,在版本学上极具价值,后来更风靡一时。

抄本的鉴定与刻本有很多相通之处,如同样需要辨认纸张、墨色和字体,观察讳字、内容、序跋、藏书印章,以此考察抄写年代及流传过程,但有一点又与刻本不同,即许多抄本写在特别的笺纸上,有特定标记,如能识得笺纸的出处,即可顺利判别抄本的完成年代及抄写者。

古籍抄本与稿本的鉴定

明清两代藏书家经常互相借抄各自收藏的珍本古籍,有的甚至以抄书为业。不少人自制了特殊的笺纸,并在笺纸上印有斋、堂、室、楼名称,孙从添《藏书纪要》及叶德辉《书林清话》等书对此作了详细叙录,对鉴定抄本极有帮助。

稿本也属抄写本的一种,作为原稿(尤其是一些未刊原稿),具有独特价值,因而受到历代藏书家的高度重视,一般被列为善本。稿本除原稿外,还有清稿和写样待刻稿两种类别。清稿即誉清的书稿,有的是作者亲笔抄写,有的是请人抄写,不少清稿上还有修改或挖补的痕迹;写样待刻稿指的是工整抄写于特制笺纸上准备雕版的书稿,其中未及刊印的待刻稿价值较高。

鉴定稿本需要了解书的内容,考察作者的生平著述,同时也要通过比勘传世明清手札仔细辨认字迹,确认是否为作者亲笔。有些稿本已被刊行,这就需要校对两者异同,以确定其史料价值。

内容摘自黄燕生《古籍版本的鉴定》,刊发在深交所 2010年2月 P45-49;

黄燕生,曾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图书馆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

【转载声明】转载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若出现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告知,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明代手工造纸工艺及规模?
下一篇:元代的书画艺术对选纸有哪些影响?
资讯推荐
服务案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