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知识分享 >

近现代文献的概念、收藏及其历史价值是什么?

时间:2022-03-09 09:16:38 来源:南京博物院 / 张金萍

中国近现代文献是指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通过书写或印刷的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名人手稿、革命文件等。这一时期,恰是我国出版业从手工造纸向机械造纸、由传统印刷向机械印刷过渡的时期。我国传统手工造纸多以麻、植物韧皮纤维或竹子为原料,纸张为中性或偏碱性,保存期可达数百及至上千年,遂有“纸寿千年”之说;而近现代文献则大多采用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纸张酸性强,质量差,据估计,实际寿命不过百年左右。

我国近现代文献收藏量巨大,主要以原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等馆藏为基础而编纂的《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达12.4万种,若加上其它众多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估计图书总量可达近20万种。

《民国时期总书目》

期刊方面,据2000年北京大学出版出版的《中文期刊大词典》统计,民国以前的期刊达2.5万多种。国家图书馆所藏近现代总计约67万多种,其中民国图书45万册件(约8~10万种),期刊纸1.3万种,20万册件,报纸合订本2万余册;南京图书馆所藏近现代文献也达70万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近现代文献总藏量也达25万册,其中图书约18万册,期刊约1.2万种、6万余册,报纸合订本约有4000册,重庆图书馆目前共收藏民国时期图书7.7万册、期刊2万余册。上海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等一些大的图书馆也都收藏有数量众多的近现代文献,再加上全国其它地、市、县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近现代文献,其收藏总量是历代之最。

近现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段时间。它是自1840年起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中国近现代时期,政治经济虽然衰败,思想文化却大放异彩,社会转型、学术兴盛、方法创新三位一体,互为因果,形成了思想文化中西汇流、百家争胜的兴盛局面。伴随着先进的印刷术,域外作品大量涌现,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这一阶段具有很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建设与发展壮大等重要史料,有些甚至是孤本。中国历史在数千年文明演进过程中,一脉相承,文化传统得到完整的保存,没有出现文化断层。这在世界人类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按目前近现代文献的老化速度任由其发展,近现代文献很可能在50年至100年内消失殆尽。若干年后,中国的文化资源将会出现“近现代文献断层”。近现代文献是一批极为重要的文献,其思想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因此必须转变那种认为越是古代的越是珍贵的认识,而忽略了对近现代文献本身的参考利用价值。

以上内容摘自南京博物院/张金萍《近现代文献酸化危机与防治思考》,该文刊发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年12月第20卷增刊。

【转载声明】转载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若出现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告知,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近现代文献保存的现状与特点是什么?
下一篇:纸质文献脱酸加固的必要性
资讯推荐
服务案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