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再谈古籍修复中的浆糊问题

时间:2020-06-11 10:26:56来源:《江苏图书馆学报》
来源期刊:《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年 第6期
作者:邱晓刚
 
古籍修复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年第五期中,发表了“古籍修复三例”一文(以下称“三例”)。笔者读后,从中学到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有一些疑问,这里提出与同行们一起进行探讨。
 
  “三例”中,3.《唐诗藻》的修复,有这样一段:“最后用传统的浆糊制法对书进行裱页,装订成三册,古色古香,精气焕然。这部书没有放入书库,只放在一般橱里,现已八年了,没有再生霉,也没有被虫蛀。只是制糊时放入少许明矾”。
 
  这里有两点疑问:一是,何为传统浆糊的制法;二是,制糊时放入少许明矾的目的。
 
  首先,何为传统的浆糊制法?传统的浆糊制法。在古代史料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元代《秘书监志》中,对书籍裱背用料就有洋细的记录:“打麦糊物料以每册计,黄蜡一钱、白矾一钱、明胶一钱。白芨一钱、黎芦一钱,皂角一钱、茅香一钱、曹香半钱、白麦五钱”明代《长物志》中,“法糊”(按照规定调成之糊,谓之法糊)一节对制糊原料及方法也有详细记录:“白面一斤、浸三、五日,侯酸臭作过,入白芨面五钱,白矾三分、黄蜡三钱、石灰末一钱、官粉一钱、白芸香三钱、明石二钱,用花椒一、二两煎汤去椒,先投蜡、矾、芸香、石灰、官粉熬化入面,作糊,粘背不脱。又法:飞面(淀粉)一斤,入白芨末二两、豆粉五钱,亦妙“。以上制浆方法,才是真正的传统浆糊的制法或称之为传统浆糊,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浆糊,确实是古籍修复和字画修裱较理想的胶粘剂。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北方用飞面小粉加明矾,南方用精面加明矾进行制浆,制法上看确实简单方便,但从效果上远不如传统制法的浆糊好。而“三例”中所称传统浆糊的制作方式,只是制糊时放入少许明矾的方法值得商榷。
 
  其次,对制糊时放入少许明矾的做法,笔者谈点个人看法:古代制浆放入明矾的目的何在,现在很难说清。从一些古代资料中可以查到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明矾具有脱水防腐作用”。那么,这里的防腐作用针对谁而方言,是对浆糊本身;还是对修复后的古籍?笔者是这样分析的:古代在浆糊中加入明矾,是为了使浆糊制成后,能存放的时间长一点,尽量使浆糊不要在短时间内变质、发酵、生霉;将制成的浆糊尽量用完,不要造戚粮食的浪费,因为古代粮食的宝贵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这里加人明矾。只是对浆糊本身起到一定时间的保护作用,而对古籍纸张是否有不良影响,当时并没有考虑。但是,我们从明代的《长物志》“法糊”中又清楚地发现,在制糊时放入明矾是三分,而放入石灰是一钱。明矾是酸性物质,石炭是碱性的物质,酸碱在一起可以起到中和作用。这样制成的浆糊将不会显酸性。
 
  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今天却被许多从事古籍修复的同行们所忽视。随着时间的流失。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天人们已经发现在浆糊制作过程中放入明矾后,由于水解后产生有害于纸张的酸性物质硫酸,它对古籍的长期保存是有直接影响的。中国古籍为什么能够保存几百年或近千年而不坏,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手工造纸过程中。始终没有酸性物质带入和产生。最后成纸时纸呈中性或偏碱性。这里我们对熟宣纸进行一些分析,就能看出一些问题,首先,什么叫热宣纸,将宣纸按加矾施胶与否分类,则可分为熟宣纸和生宣纸。熟宣纸又称“矾宣”是指上过胶矾水的宣纸,生宣纸则指未上过胶矾水的宣纸,纸寿千年是对生宣而言的。我们从事古籍修复和字画修裱的都知道。熟宣纸不宜用于文献修裱。原因就是熟宣纸酸度高,会加重文献纸张的老化。由于矾胶水中的明矾水解显酸性,所以,熟宣纸的酸性较一般文献纸要高。在一定条件下,酸能催化纸张纤维素的水解降解,削弱纸张纤维间的结合,加速和加重纸张的老化。故用熟宣纸修裱文献,会降低文献裱件的耐久性。而生宣纸涂刷了胶矾水,变成熟宣纸之后,便失去了原有的良好柔韧性能。变得硬脆,容易碎裂。这样,就使修复件和装裱件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大大降低。而近代造纸方法的改变。渊源于对纸张的大量需求,以木材纤维与填加物明矾为主要材料。明矾遇水气便会发生氧化潮解现象。产生微量硫酸,破坏纸质,所以酸性纸是近代图书资料保存时所面对的最大的隐患,酸性纸寿命大约只有五十年。这是一个被科学验证了的数字。就这一点,我想我们在使用明矾时,也应该更加慎重。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177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

热门标签:文物保护 古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