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试谈古籍保护中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时间:2020-06-12 10:27:32来源:《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来源期刊:《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期
作者:蔡雪玲 福建省图书馆
 
  摘要:中文古籍在长期流传聚散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很难再恢复原貌。要让古籍尽可能地延长保存期,对古籍保护中预防性工作及其重要。同时介绍了古籍预防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古籍保护,预防性保护
 
古籍保护
 
  中国古籍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为使之不再遭受损坏,已成为一个极其迫切的问题。其中预防、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1 古籍主要形制
 
  1.1 卷轴装。粘结幅度相等的若干幅纸成一长条,承袭简册帛书的存放方式,左端安一轴,以轴为中心,从左向右卷成一卷。
 
  1.2 经折装。将书页按顺序粘成长幅形成卷子后,再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成册。再粘接封面、封底。
 
  1.3 蝴蝶装。将印好的一整页,以有字的一面对折,数页为一叠,将若干叠的版心处粘于用作前后封面的硬纸上。
 
  1.4 包背装。将书页无字的一面对折,数页为一叠。右边版框空白处打眼订捻,前后封面是一整张纸。书脊被包裹起来。
 
  1.5 线装。它是将写、印好的书页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加装书皮。然后用线把书页连同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2 古籍损坏的主要原因
 
  馆藏古籍损坏问题表现较多的包括酸化、老化、虫蛀、霉变、粘连、絮化等。由于福州气候及环境等因素,古籍容易发霉、板结、虫蛀等,为保管带来了极大不利。再加上馆藏条件还不完善,古籍损毁速度加剧正在加快。这就更需要加大修复力度。但事实上,这项工作的推进却步履维艰。下面分别分析古籍损坏的主要原因及特征。
 
  2.1 酸化主要特征为纸张pH值明显降低。古籍纸张酸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污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的浓度以及纸中木质素的含量均会对纸张酸化程度产生影响。目前我馆馆藏保存条件最好的善本特藏书籍中的酸含量综合水平已经比20世纪60年代提高了1.7个数值。纸张从弱碱性、中性逐渐转变为酸性。部分书籍纸张的pH值甚至达到了5.0以下。根据实验,pH值在5.0以下的文献。保存年限最长只有200年。对于这部分古籍特藏来说,脱酸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2.2 老化。表现特征多样,主要有纸张颜色变暗、变硬。纸张出现黄色斑点等。造成纸张老化的原因较为复杂,光照、污染、潮湿等因素均会对纸张产生不良影响。虽然老化的表面特征各异,但后果却是相同的。由于老化,纸张纤维逐渐降解,丧失机械强度。直至变为粉末,后果相当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3 虫蛀。主要损坏特征为古籍出现圆形或曲线形孔洞,多数呈现贯穿状,即蛀洞从书的封面贯穿封底。蛀洞数量与密度不等,被虫蛀蚀严重的古籍蛀洞几乎连成一片,损失惨重。书籍产生虫蛀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库房环境适宜书籍害虫活动和繁衍,温湿度控制不严格。
 
  2.4 霉变。指古籍受潮或遭水浸以后。附在古籍上的霉菌孢子迅速发育,生长出菌丝;书页病变区域的纸张强度会逐渐降低直至完全丧失。霉菌分泌物在书页上形成霉斑并可使书页相互粘连。严重的会变成书砖。
 
  2.5 絮化。指古籍四周纸张纤维蓬松呈棉絮状,其产生原因是书籍在流通过程中受到过度的摩擦所致。絮化可使书页病变区域的纸张强度降低直至全部丧失。以上是危害图书的几个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在没有足够人力及时修复破损古籍的现况下,预防性保护就显得极其重要。
 
  3 预防性保护的建议和方法
 
  3.1 古籍预防性保护原则和具体措施
 
  3.1.1环境标准原则。就是在古籍的预防性保护中,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情况制定出严格的藏书室内标准,包括使用恒温恒湿设备,制定古籍入库处理标准以及室外环境标准等。如国家图书馆采用低温冷冻法进行杀虫.所有古籍在入库前都要在一22℃~一25℃下冷冻7天,从而达到杀虫的目的。室外环境标准主要是要远离污染源。标准制定后。才有利于及早采取标准化管理,给储藏古籍一个最安全、最适宜的环境。应把研究工作重点向预防性保护倾斜,依据古籍所需的最佳环境标准,创造适宜的收藏环境,变被动性保护为主动性保护。
 
  在“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应本着根据损毁原因确定保护条件,适当考虑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原则,根据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的建筑要求、温湿度要求、空气质量要求、光照和防紫外线要求以及书库的消防、安防等与保护和安全相关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方案。基本要求和标准可参考(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一书。
 
  3.1.2 科学补救原则。一要开展古籍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建立科学保护的体系。采用更科学更适宜的保护修复技术和新材料。在进行修复工作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手段,如果将来要回到修复前的原来状态,随时可以更换原来的修复材料。这种科学的手段同时可预先避免我们修复工作中的失误,尽量不损害古籍原来的状态。二要对古籍保护修复人员进行科学保护原则的培训和任职资格的认定。根据修复人员的水平和经验,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分层次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加大监管力度,有效地避免对古籍的保护性破坏。三要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古籍修复水平。
 
  3.1.3 数字化原则。因为古籍纸张是有寿命的。我们要为子孙后代负责,不能片面强调利用而不考虑对原件的保护,并结合修复过程进行适时保护,也就是边修复边建立电子书籍档案,便于今后读者阅读又不用使用原本。例如北京门头沟区图书馆对1000多册明清时期及之前的古籍善本进行修复,目前第一阶段修复工作已经完成。共修复古籍善本110册。该馆古籍修复工作完成后,将对古籍进行扫描,建立电子书库。广大读者到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内就可以看到原版拷贝的电子版古籍内容。可谓是保护与利用两全齐全。
 
  3.2 古籍预防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3.2.1 选择修补古书用纸。修补古籍的纸张,首先要注意其酸碱度不能用酸性纸张去修补古籍,以免引起或加速古籍纸张的酸化;其次,如果选用旧纸修复古籍。要注意旧纸的纸张强度不能太低;同时,还要注意所选纸张的纤维组成应该与古籍的纸张相近,厚薄相近,颜色相似但不能相同。补纸的吸水性要强,才易于粘合。纸张帘纹的宽窄也要相近。具体修复工作中还要注意补纸与古籍纸张的帘纹方向要一致。总之这些都适宜了,才能使修复处纸张粘结的牢固服贴。与原来的书页协调自然。
 
  3.2.2 选择修复古籍用胶粘剂。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胶粘剂种类很多,按主要粘性成份的来源,可分为天然胶粘剂及人工合成胶粘剂两大类。为了长期保存而不腐,市售的胶粘剂一般都加入了对古籍纸张有害的化学物质;某些人工合成胶粘剂为了能在较低温度和较短时间内凝固,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胶粘剂的酸度较高。而且,某些人工合成胶粘剂粘结过程不可逆,粘结力很强,一旦粘上很难再把粘结面分开,除非损坏一个接触面。这些对古籍修复都不适宜。古籍修复所用的胶粘剂,要求无酸无色,并且在古籍中使用后经过长期存放也不会产生酸性物质和有色物质,粘结力要大小适宜。胶粘剂的粘结力太大容易使粘结处纸张皱折甚至破裂;粘结力太小,经过一段时间存放后粘结处又会脱胶;古籍修复所用的胶粘剂还要求粘结过程可逆,即用一定的方法可以将粘结的古籍书页和补纸分开而不损害古籍书页;不容易发生虫蛀,性质稳定,在干燥的状态下粘结力的保持期应不低于文献的保存期限。我馆基本上是使用自行熬制的浆糊作为胶粘剂。
 
  3.2.3 全员干预性保护工作。古籍善本经历岁月沧桑,其组成材料的老化是不可阻挡的,根据需要进行修复、加固,属于干预性保护工作,但它会对古籍善本所携带的各种信息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预防性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古籍善本所携带的各种信息,在认真做好预防性保护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最小干预”的原则。这个原则近年得到国际文物保护界普遍认同,在古籍善本的保护工作中倡导、实践这一原则具有积极的意义。
 
  3.2.4 做好实际修复工作。在实际修复工作中应尽可能保持古籍文献的原貌。保留文献的装帧风格。这里所谓的“整旧如旧”,并不是企图回复该文献没有损坏以前的原貌。而是尽可能保持该文献修复前的原貌。在修复工作中仅使该文献开始有不良迹象的部分或完全残破部分得到养护,决不使其他部分的现有状况产生任何形态上的改变。
 
  作为古籍修复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摈弃传统的整卷整页托裱的方法,对文献各部分的残破现状做具体分析,对不同情况予以不同处理。尽量少地在藏品上添加修复材料,避免因过度修复而造成的保护性破坏,尽量保留古籍文献的各种研究信息。
 
  总之,“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应该作为善本古籍修复的基本前提。只有具备了“良工”,才能谈如何修复。古籍善本是珍贵文物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价值,在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古籍修复工作者要在各个方面的保护工作中,对修复的实际操作方法加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略)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178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