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中小型图书馆古籍保护现存问题

时间:2020-06-18 08:40:47来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来源期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年第13期
作者:贾媛
 
  摘 要:自2007年全国开展古籍普查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古籍普查和保护工作,但在自然和人为原因影响下,一些中小型图书馆馆藏古籍未能得到有效保护。探讨了中小型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小型图书馆,古籍保护,古籍修复,数字化
 
古籍保护
 
  我国有着5000年历史,源远流长,前人心血凝聚的古籍资料浩如烟海,这些资料是我们民族延续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是我们民族不可再生的伟大遗产,更有着重要的文史价值,因此古籍的整理、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公藏单位古籍保护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公藏单位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加强古籍保护迫在眉睫。
 
  1 古籍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环境问题
 
  植物纤维素是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它会随周围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古籍存放环境的好坏对古籍的保护起直接作用。
 
  1.1.1 温度和湿度
 
  在古籍存放环境的诸多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就是空气的温湿度。由国家图书馆制定的标准《图书馆纸质文献储藏环境温湿度要求》一文中规定书库温度标准为:温度16℃~22℃。湿度45%~60%。
 
  当库房的温度湿度不在这个标准范围内时,会或多或少的促进藏书中有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加剧空气中有害成分对纸张的破坏作用。有实验表明,温度每升高10℃,纸张化学反应速率就会增加1—3倍,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条件下,如果在16℃下古籍能保存500年,那么26℃时最多能保存250年。而湿度增加或减少则会影响纸张中的水分含量,因为纸张是由纤维素构成的,如果湿度增加,水分含量就会增加,纤维素在水、酸的综合作用下会发生水解,只要存放过程中有任何不利因素出现,都会加快纤维素的水解,导致纸张耐破强度下降,如果湿度减小,含水量降低,则会使纸张脆化,极易被损坏。
 
  1.1.2 空气质量
 
  空气中含有CO、CO2、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SO2、O3,和氮氧化物,由于纸张具有吸附能力,它们或者通过室外空气流通进入室内,或者在库房内部产生,被吸附在纸张上,甚至渗透到纸张内部,然后与纸张组成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造成纸张变质,降低纸张机械强度。此外,灰尘虽然不以气体状态存在,但也是空气中的一种有害杂质,而且多是有颜色的小颗粒,灰尘本身具有吸附能力,吸附在纸上会造成纸张变色,还会吸附携带有害生物的虫卵,造成生物危害。
 
  1.1.3 光
 
  光是一种辐射能量,波长越长,光能越小,越短,则光能越强。光能可以加速氧对纤维素的作用,即光氧化作用,可以直接破坏纸张中纤维素的机械强度,而对非纤维素成分的破坏会更大,使含木素较多的纸张变黄发脆,甚至还会使古籍的字迹褪色。
 
  1.1.4 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一般是指昆虫、微生物和啮齿类动物,昆虫和啮齿类动物直接蛀食纸张,有时在翻查古籍时甚至能看到一些昆虫的尸体。微生物主要是霉菌,霉菌不但可以依靠自身的特殊物质将纸张化为营养,有的还会分泌有机酸,导致纸张机械强度下降,甚至出现粉化现象。
 
  这些环境因素在一些经费充足的大型公藏单位和私人藏书楼基本得到了有效解决,使古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是有一部分中小型收藏单位由于经费不充足甚至没有经费,无法建立标准的书库,造成古籍破损。以濮阳市一个县级藏书单位为例,古籍只是放在没有任何设备和保护措施的普通房屋内,下暴雨时房屋漏雨,导致存放的古籍全被雨淋湿,晒干后有些书页粘连在一起,分开时造成破损,十分可惜。
 
  1.2 人为损坏
 
  1.2.1 公开阅览
 
  为了让古籍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只要读者满足一定的条件一些公藏单位就会提供免费阅览古籍的服务,但是由于馆内人员或者读者对于保护古籍观念薄弱,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古籍造成了二次损害,比如直接用手翻阅书籍,手上的灰尘、油、汗渍会转移到纸张上,破坏纸张的纤维素。虽然一些地方已采取了简单的保护措施,要求在阅读时使用手套和口罩,也不能完全避免对古籍的损坏。可是如果因为害怕损坏古籍,将古籍束之高阁,又失去了古籍本来的意义,所以古籍的藏与用形成了一对矛盾体。
 
  1.2.2 民间收藏
 
  目前还有一些古籍没有收藏在公藏单位,而是由个人保管,业内专家曾指出我国目前的藏书家有几百人,有些藏书家的精品已经超过国家收藏,但是个人收藏条件良莠不齐,如果保护不当也会造成古籍的损坏,只是由于个人收藏关系到财产隐私,这个问题目前仍然难以解决。
 
  1.3 缺乏古籍修复专业人才
 
  根据国家图书馆的统计,目前全国各公藏单位所收藏的古籍总数过超5000万册,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超过1000万册,但是国内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仅有百余人,而且一个比较熟练的专业古籍修复师一年最多能修复的古籍仅为100册,对于中国庞大浩繁的古籍来说犹如沧海一粟。
 
  更使人忧虑的是,工作在一线的专业古籍修复师老龄化日益严重。而目前国内少有专业院校开设古籍修复专业教授相关知识,直到现在古籍修复业人才培养依然是以口耳相传、师徒授受为主的传统方式来进行,导致这个行业近十几年问,没有大量新生血液注入,后继无人成为古籍修复的最大难题。
 
  2 吉籍保护的办法和措施
 
  2.1 加大资金投入并改善保管条件
 
  环境因素是影响古籍存放时间的基本因素,要将这些因素造成的损坏降到最低。国家制定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等行业标准,标准中严格规定了古籍书库建设的基本条件。
 
  第一,建筑要求,对书库的选址、设置、密闭性、防水防潮、耐火等级、抗震性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二,温湿度标准,温度:16℃~22℃,湿度45%一60%,书库要配备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并要24h恒定。
 
  第三,空气质量标准,要求书库具备良好的密闭性,有通风系统,并严格规定了有害气体浓度的限制。
 
  第四,照明和防紫外线,要求控制光照强度和时间,若紫外线含量超标,还需安装紫外线过滤器。
 
  第五,防虫防鼠,要求放置防虫药物,配备杀虫设施,发现虫害立即隔离灭杀。
 
  标准的设置能最大限度地将古籍损坏降到最低,但建立单独的藏书书库、恒温恒湿空调、空气过滤系统等同时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所以这需要各级财政部门重视古籍保护,了解其意义,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来建立和完善古籍的保管条件。
 
  2.2 采取“寄存”制度进行统一管理
 
  对于条件不完善的个人收藏可采取古籍“寄存”制度,公藏单位与藏有人签订合同,标明不改变产权隶属关系,只是由公藏单位“寄存”保管,划拨专项古籍经费,进行集中管理,使这些分散、保存条件不完善的古籍得到有效的保护。
 
  这种制度还适用于古籍太过分散的情况,以濮阳市为例,由于是新建城市,古籍并不多,经过整理,濮阳市现有古籍总共173种,1135册,却分散在市县四五个单位,而且除了一个单位有专门的库房和设备存放古籍外,其他单位的存藏条件十分简陋,加剧了古籍破损的程度和速度。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寄存”保管,统一放在有条件保存古籍的公藏单位,即可改善古籍存放环境,又可节约经费,避免重复投入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
 
  2.3 加强古籍修复工作
 
  2.3.1 修复珍本孤本为主
 
  由于待修复古籍太多,专业古籍修复人员太少,所以前期只能有选择地进行古籍修复。在确保古籍良好的存放环境,避免古籍再次被损坏的情况下,以珍本孤本为主,先行修复破损严重的古籍,进行糨糊修补、粘接、加固、装裱,同时对于破损较少,较轻的珍本孤本进行人为干预,去除不利于纸张长期保存的因素,对古籍进行除酸、去霉、去污、降低纸张老化速率,防止进一步损坏。需要注意的是,在修复古籍时要严格遵守少于预原则,可逆性原则,即要把古籍真实的一面留给后人,还要不影响后人的修复。
 
  2.3.2 外包修复任务
 
  在保证古籍修复质量的前提下,修复进度自然是越快越好,近年来由于逐渐升温的民间古籍收藏市场,催生了一批民间古籍修复企业,技术成熟,完成度良好。各公藏单位可将一部分古籍修复工作外包给有条件、有资质的民问古籍修复企业来缓解古籍修复进度慢的现状,加快古籍修复进度。
 
  2.4 提高人员素养和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2.4.1 提高在职人员素养
 
  由于岗位设置、人员编制等原因,古籍普查初期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根本没有专职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更没有修习过文献保护学等知识,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分别举办过短期在职培训班,对在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保证了古籍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少数几次的培训对古籍保护这项大工程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要古籍保护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国家、省级中心共同协作,一年多次进行培训,甚至以一年为周期脱产学习,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在职人员水平。
 
  2.4.2 培养专业古籍修复人才
 
  古籍修复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但需要古汉语知识、图书馆学知识,同时还涉及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几门学科,是一门专业性强,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求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专业,这样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所以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要从长远出发。文化部应高度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将古籍修复纳入到大学教育,促进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古籍修复专业,并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古籍人才匮乏的问题。
 
  2.5 古籍数字化
 
  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迎刃而解了长久以来存在的古籍藏与用的问题。如今古籍数字化也不在单是由人工进行原始文本录入、扫描或者拍照,而是发展到全文图像、视频甚至三维虚拟影像,并建立了古籍书目查询及检索系统。目前大约有40亿字的古籍被数字化,形成了大型的古籍数据库,如上海出版社的《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的《二十四史》。古籍数字化后原件人库保存,不再提供借阅服务,这样既避免了籍使用造成二次损害的问题,又有利于传播,让更多读者受益,充分发挥古籍的作用。
 
  3 结语
 
  古籍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将遗产继承下来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这个长远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所以我们需要突破瓶颈、调整政策、创造环境,保证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红。保护中华古籍维系文化根脉:关于古籍保护的现状、难题及措施分析[J].丝绸之路,2009(4):15—17.
  [2]陈红彦。古籍修复与人才培养[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3):69—71.
  [3]周新凤。从古籍保护看图书馆古籍人才培养的契机[J].河南图书馆,2008(10):130—132.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179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