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时期,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进和左伯对纸面技术的升级,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书写和阅读的需求增加,纸张逐渐取代竹简和丝帛,成为更便捷、更广泛的记录工具。考古发掘表明,这一时期纸张质量显著提升,表现出白度增加、表面更平滑、结构更紧密的特点。
两晋南北朝时期,造纸原料以麻料为主,同时也采用了其他韧皮纤维原料,如楮皮、桑皮、藤皮等。在造纸过程中,沤制脱胶、碱液蒸煮、舂捣、漂洗、打浆、抄纸等工序更加精细,舂捣次数增加,以碓代替杵臼,打浆度有显著提升。
这一时期,造纸技术的革新主要体现在造纸原料的扩大和施胶技术和表面涂布技术的应用。植物淀粉被用作施胶剂,或掺入纸浆中,或刷在纸面上,再予以砑光,可增加纸对水透过性的阻扰能力,改善纸浆的悬浮性。
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方都建立了官私纸坊。北方以洛阳、长安及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为中心,南方则以浙江会稽、安徽南部和建业、扬州、广州等地为主。麻纸、桑皮纸和楮皮纸是当时的主要产品。南方浙江嵊县剡溪沿岸是藤纸中心,其质地优良,曾名噪一时,被奉为纸中之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