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高原地区纸质文物保护研究

时间:2020-03-12 17:28:46来源:《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

   【作者简介】杨琚,女,青海省民俗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纸质文物的保护与收藏。

 
  【摘要】纸质文物因其材质因素,容易老化、变黄、变脆、发霉、虫蛀等,是各类文物中较难保存的藏品之一。高原地区由于气候及保存环境的特殊性,极易引发纸质文物损害,最常见的因素包括:干燥脆化、酸性物质、光照、相对湿度、污染、虫害等。因此,必须加强主动性保护才能延长纸质文物的寿命和保持材料成分的稳定性。本文就高原地区这些因素对纸质文物的伤害与防护展开讨论,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纸质文物;高原地区;主动性保护


 
  纸质文物是以纸为主要材质的文物,其中包括传统书画作品、古籍善本、碑刻拓本及近现代文物中的纸质文物等。目前,我国现存古籍近4000万册(件)。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是人类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其中宋元刊本、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精品,世人瞩目。纸质文物和其它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由于诸多原因,当前,在我国现存的纸质文物中,30%以上存在着残缺破损现象,因其材质关系,这类文物较其它文物更加娇贵,是各类文物中较难保存的文物之一。尤其是在高原地区,受特殊的气候和地理人文环境影响,纸质文物遭受的病(灾)害更加突出,因此,如何有效保护纸质文物,成为高原文物工作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针对高原气候特点开展主动性保护
 
  (一)光照对纸质文物的伤害与防护
 
  高海拔、低气压、温差大、风沙大、紫外线辐射强、干燥是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太阳的照射强度在高原达到了极致,大量的紫外线给我们的文物乃至生活造成了诸多伤害。有这样一些生活常识:一件常穿在外的衣服与一件深埋箱底的衣服,其色彩与新旧均有明显的区别,常穿的衣服会有褪色现象,这是因为光对衣服产生作用的缘故。同样,光照也会使纸质上的水彩和墨水褪色,使含高木质素的纸张发黑。光照主要有自然光照和人造光照,高原地区的自然光照中含有大量的紫外线,是加速纸质文物腐化、絮化和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对纸质文物的伤害非常严重。
 
  阳光的直射对任何纸质文物都是致命的,它比大多数人造光源损害更大。因此,建立一间相对封闭的库房,用于纸质文物的存放,使之与含有较多有害物质的出土文物相对分隔开来尤为必要。但受地区及经济条件所限,高原地区大多数文物收藏单位的库房是用办公场所改造的,有较多的窗户,大量的紫外线会透过窗户损坏文物。经研究显示,通过玻璃的日光中紫外辐射所占的比例比钨丝灯泡辐射中的紫外线辐射高得多,前者一般是后者的六倍左右,这样的文物库房必须采用遮光较好的窗帘布,基本上要把阳光阻挡于户外。另外,采用紫外线过滤的窗户贴膜也是解决的办法之一,紫外线过滤的窗户贴膜使用寿命为1O年左右,由于其功效会随着使用时间推移而降低,因此,定期检查其功效显得尤为重要,每到一定的年限这些防护产品必须进行更换。
 
  相对自然光而言,文物较多受影响的是来自灯光照明的危害,库房里的照明以及展示空间的照明,都会对纸质文物造成伤害。光照对纸质文物的影响是累积的,过多地暴露于光照之中,纸张的化学反应速度会加速,从而导致纸质文物的损害或退化。在高原地区,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就是让纸质文物一直藏于黑暗封闭的空间,如果因宣传展览的需要,必须将纸质文物进行展示,那么在灯光的选择、光照时间、以及开关灯次数上要严格把关,如采用光纤照明、减少进人库房和陈列空间的光照、减少开灯时间、减少纸质文物在展厅展示的时间等,或者直接用复制品替代。
 
  (二)相对湿度对纸质文物的伤害与防护
 
  相对湿度是导致文物衰化的主要因素。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所含水汽的比例。低的相对湿度意味着干燥的环境,因为空气可以吸收湿气;高的相对湿度表示空气是潮湿的或者是湿润的,不能再吸收更多的额外的湿气。尽管温度和相对湿度都会影响藏品,但是对于纸质文物而言,相对湿度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高的相对湿度,可以引起纸质文物中霉菌的滋长和虫害的滋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高温潮湿的地区。低的相对湿度可引起纸质文物收缩、变脆,在高原地区,正是由于干燥寒冷,相对湿度较低而加速了纸质文物的脆化和弱化。
 
  太高或者太低的相对湿度,或快速波动的相对湿度都会给纸质文物带来极大的风险。由于纸质文物容易吸收和释放水分,会随着相对湿度的波动而膨胀或收缩,由此产生的压力导致纸质文物出现裂纹或者开裂。因此,纸质文物保存环境的恒温恒湿是非常重要的,在24小时之内相对湿度的变化不能超过+/一5%,在高原地区,提高相对湿度是关键。检测环境的温湿度是防止损害的第一步,从环境监测中得到的数据通常是重要的辅助性信息,也是改善文物保存环境的根据。为了达到最高的效率,检测方案应该详尽全面,并持续经过一轮季节的变化,需要记录在文物库房和展示空间中的季节性和15I常的温湿度波动。根据获取的信息,加以适当的温湿度调节控制。
 
  在控制相对湿度的同时,也要重视相对温度的控制,最适合存放纸质收藏品的温度是摄氏15℃—21℃,相对湿度介于50%—60%。这种条件下,纸质文物的自然退化速度最慢。研究显示,在温度为38℃一98℃范围内,每升高15℃,纸张老化速度平均增加到原来的4。8倍,相当于每升高10℃,老化速度就增加1.8倍。保存的原则是要避免极端的湿度低于30%或高于70%的相对湿度,尽可能使相对湿度保持稳定,另外还要加强通风。防止因湿度的下降或者调节不当引起反复变化而导致纸质文物的破裂,变脆,直至成为碎片。
 
  (三)污染对纸质文物的伤害与防护
 
  污染物质可以分为两类,即气体和微粒。这两种污染来自文物存放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大的地区环境,都会对纸质文物都会造成物理和化学上的改变。
 
  由于高原地区风沙较大,灰尘和污垢又是颗粒污染最常见的。这些污染首先会对纸质文物的外观造成磨损和损伤,同时灰尘会吸收周围空气中的潮气,并附着在纸质文物的表面,如果再加上保存环境温湿度调节不当,就会变为霉菌或者其他真菌滋生的温床。微粒会集中或者残留在文物的表面,时间长了会成为文物表面的一部分。随着相对湿度和温度的变化,表面空隙的膨胀和收缩,灰尘就粘在文物的表面上,很难清除。
 
  尽可能保持密闭,防止灰尘和微粒接触到纸质文物,是最直接和简单的方法。同时,保持文物库房和展厅清洁无尘的环境,在有文物的区域不允许抽烟和饮食,在建筑环境安装新鲜空气的通风过滤系统,定期更换空调过滤器,密闭门窗,尽量减少进入藏品区的污染等,都是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另外,针对空气中生物菌类和气态污染物对纸质文物影响也较为严重,在纸质文物储藏保管过程中控制室内空气洁净度与控制室内温湿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应在库房入121处安装风淋门。
 
  二、提高认识,完善保护措施,开展主动性保护
 
  文物的保护,传统意义上是加强文物的管理,以防盗、防火、防人为损坏为主。这是文物保护最基础的阶段,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作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文物保护已上升到主动性保护的新阶段。由于文物劣化是一个渐进、自然的过程,不是肉眼可以观察得到的。因此,文物工作者应该主动采取各种科学方法,让此过程减缓,通过预防,减少、减轻各种因素对文物带来的影响。
 
  (一)酸性物质对纸质文物的伤害与防护
 
  酸性物质是纸质文物最主要的敌人,它是纸张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在现代机械制浆和造纸过程中,使用大量的酸性化学添加剂,从而使纸张带有较强的酸性,加快了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酸性物质无处不在,一切与纸质文物接近的物质,如存放于含酸性物质的文件夹、书套、盒子及装裱材料,都会导致酸性物质迁移藏品于之中,加速藏品老化进程。因此,使用无酸性的耐久保存材料来保存和展示纸质文物,是预防纸质文物衰败的有效办法。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必须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杜绝人为的损害,如严格选用无酸性的纸质文物包装材料、装裱材料以及一切可能与纸质文物接触的材料。纸质文物库房还应该配备大量的无酸性的保存材料,用无酸性纸板做画框,把画存于其中,用无酸性的聚酯薄膜做镜面,密封平放于无酸性保存盒里,用无酸性的玻璃纸作为隔层重叠存放等。任何没有标明具体的成分或者没有在标签上标明其具有耐久保存性的产品都不宜选用。
 
  (二)虫害对纸质文物的伤害与防护
 
  纸质文物由于纸张的原材料以及墨、颜料等原材料均为有机物,非常容易受到一些生物,如老鼠、昆虫,甚至微生物,如霉菌的损害,文物收藏单位常见的昆虫包括书虱、蠹虫、窃蠹、粉蠹、地毯圆皮蠹、衣蛾、木蚁等。物理上的损害(被挖、被抓、被咬)和化学的损害(害虫的唾液、消化液、粪便等的污染)会导致纸质文物从弱化到污损,最后变为粉末等各种程度的损害,这种损害通常是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害。
 
  纸质文物一旦发生虫害,损害速度就会发展得非常快。防止害虫接触到文物是保护纸质文物最有效的方法。传统的控制虫害的方法是使用化学熏剂,但往往会使纸质文物发生污损,使纸张发生化学改变,对接触藏品的工作人员带来短期或者长期的健康威胁,应减少使用。利用真空原理杀虫,对人体和文物都不会造成伤害,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外,应尽可能杜绝虫害进入文物库房,严格检查建筑是否有老鼠能进入的空洞,进行必要的维修,外部的门窗应该严实,可以安全地关牢。所有的通风口和通道应该罩以电镀的金属丝网,防止动物进人。除去鸟巢,外面的鸟粪也要尽量降到零点,因为鸟粪容易吸引皮蠹的幼虫。定期扫除地板上的灰尘,擦拭照明设施,因为这些地方容易积聚昆虫的尸体,同时也要清理掉所有的食物源。库房内必须保持干爽、清洁、整齐。
 
  (三)人为因素对纸质文物的伤害与防护
 
  纸质文物是很脆弱的,在纸质文物保护工作中,人为损害一般包括火灾、水灾、水浸、褶皱、撕裂等。所以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及安全警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避免由于管理不当而发生火灾、水灾等对纸质文物毁灭性的灾害。另外,掌握一定的业务知识,在纸质文物的移动、存放过程中,使用正确的拿取方法,矫正不良的工作习惯,可以预防对纸质文物的损害。如拿取时动作尽量要轻缓,移到桌子上或者地上时,确保轻放。不能把尚未装裱的纸质作品拿着角举起来,因为持续的拉力会使纤维强度降低,导致撕裂,或者导致不可逆转的污渍。当要翻看一叠纸质作品时,最好逐张拿起来,用食指和中指来拿取,而不是用拇指和食指,这样可以防止指纹积累在画面上。画面上的指纹污渍是最常见的损伤形式,而且也是很难复原的一种损伤。汗水、油污、酸性、污垢结合在一起,不仅导致外观的损害,也会导致纤维断裂,粗心大意的处理会导致纸质文物的污损、留下指纹甚至撕裂。因此在拿取纸质文物之前一定要摘除戒指或其它首饰,洗手并带上无酸棉质手套,因为手套在防止对文物的伤害的同时,也能保护操作者的安全。在查看纸质文物的时候,要平放,最少离桌子边沿5厘米以上,不要把其他物件放在纸质文物上,需要记录的时候只能用铅笔。
 
  (四)纸质文物的保存
 
  纸质文物,不管是放在保存盒里,还是存放的文件夹里、抽屉里面或在开放的架子上,所有的纸质文物,不管是装裱过或者没有装裱过,必须都要保持平整,否则会造成褶皱,并用无酸的棉纸一张张隔开。用于开放式堆叠纸质藏品的隔层棉纸的尺寸,必须是统一的,并且足够覆盖这一叠作品中尺寸最大的那一张。对于存放于盒子或文件夹中的纸质藏品,要根据盒子或文件夹的大小选择放在里面的纸质文物。对于装裱好的作品,隔层棉纸的尺寸要能在视觉框和藏品之间滑动,这样,视觉框的保存才是安全和恰当的。
 
  纸质文物最理想的储存方法是按尺寸大小、规格分类储存,因为尺寸不同的作品放在一起的做法对大尺寸和小尺寸的作品都很不利,对于较大的作品来说,容易被较小作品的边缘磨损,较小的作品也容易被忽略掉,在拿取的时候容易滑落出来。如果大的作品和小的作品放在一起保存,时间长了,小的作品也会在较大的作品上留下边界的痕迹。没有装裱的纸质文物可以暂时叠放并用无酸隔层纸隔开,放在平放的文件夹里,或者放在开放式的架子上、开放式的储存架并不能为纸质作品提供最理想的保护,但是对于较少需要移动的纸质文物,避免太阳的直射和防止灰尘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带抽屉的储存柜才是纸质文物最为安全的储存柜。
 
  (五)加大投人,使纸质文物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高原地区整体的文物保护环境是:海拨高、人烟稀少、文物点多、面广、线长,较内地及沿海、沿边地区有其文物保护上的特殊性。恶劣的自然环境状况、人员缺少、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又给文物保护工作造成了不可预见的困难。在这里,不得不提一句老生常谈的话,那就是经费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在高原地区,尤其要注重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就纸质文物来说,高原多世居少数民族,遗留下来很多少数民族的纸质文物,如经卷、诗稿、手抄本等等。只有本民族的工作人员参与此项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判断、分析,确保高原地区纸质文物的安全,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英]加瑞.汤姆森.博物馆环境[M].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甘肃省文物局译.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
  [2]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编辑.甘肃省古籍普查参考手册[M].2008.
  [3]张忠孝.青海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O09.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97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

热门标签:文物保护 古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