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浅谈古籍的修复与保护

时间:2020-08-28 10:06:31来源:《理论界》
来源:《理论界》
作者:重庆图书馆历史文献部 许彤
 
---《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修复随笔
 
  摘要: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建立在修复基础上的古籍保存、保护工作同样重要。本文结合《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一书的修复、保护与实践,阐述了古籍修复与保护的技术、过程、措施与意义。
 
  关键词:古籍修复;古籍保护;修复技术;正德乙亥重刊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
 
 
e184681fea974c8886f038ce00976e42.jpg
 
  书籍流传既久,必然受到不同程度人为的或自然的损毁。为了使古代的文化遗产长期保存,对一些古旧书籍,一方面要加倍爱护,妥善保管;另一方面对已经有所损坏的书籍要进行修复装订。
 
  古籍修复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操作的每个过程要求都很严格,在修复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具备修复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是集版本知识、收藏、图书保护知识、历史知识、艺术的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术研究,是抢救保护图书档案的一个重要环节。
 
  古籍修复工作也是一个复杂精深的过程,其技巧细腻多样。一部书的修复需要很多道工序,如根据书籍的破损程度制定修复方案,揭页(根据书籍破损程度的不同还分为湿揭、蒸揭),配纸、清点、标页码、去污、去霉、洗净,溜口,补洞、喷水、折页,锤平,剪齐、压实、上纸捻、上护页、上封面、刷沙纸、打眼、订线到贴书签等,这其间就需要有细致耐心及不厌其烦的工作精神,在修补中尽职尽责,努力保存损毁古籍的片纸只字,尽量做到“整旧如旧”,“过程可逆”,才有可能恢复其原有的风貌。本文将以重庆市民王先生即将托管在我馆并委托我馆修复的《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为例,具体谈谈有关古籍的修复和保护。
 
  王先生在重庆图书馆“古籍鉴定”现场携来《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五音类聚四声篇》、明刻本《三命通会》、清四色套印本《重刊补注洗冤录集证》、清初刻本《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等古籍要求鉴定,并要求我馆为其修复和托管在这批书中,《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破损非严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WH/T22006《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定为一级破损。全书由于年久已没有封皮缝线,全部断开、破损严重、书口全部裂开,书脑、天头地脚处纸张已发黄变脆,所碰之处便是一片碎末,中间书页保存还好,书页用纸属竹纸、加之年代久远故韧性较差,修复的过程比较复杂。
 
  《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韓道昭撰,明正德十一年刻本,半叶十行,大小字不等,黑口,四周雙邊。作为国家珍贵古籍,此书存世稀少。托管完成后,以我为主的重庆图书馆古籍修复小组开始着手此书修复方案的制定和具体修复工作的开展。
 
  1、根据书的年代、具体破损情况制定修复档案。详细记录书籍的版本、年代、册书、卷数、页数、破损情况(缝线、护页、封皮、书页破损面积、书口断裂情况、天头地脚的宽窄、是否有鼠啮、霉变、絮化等)、原书装帧形式、所用纸质、修复所要采取的方法、最后效果等。
 
  2、选配合适的修补用纸。因为明清刻印书的纸张,在今天已经难以找到,现在普遍采用机制纸和极少的手工造纸,很难找到与原书纸质、颜色相匹配的修复用纸。毛边纸,其颜色米黄,纸质略脆但韧性较好,正面光滑,背面稍涩,与原书大体相近。
 
  由于整册书页的天头和地脚处二分之一纸质发黄糟朽,故用已经染过色的皮纸溜口,书页四周用所选好的毛边纸补齐,由于原书属竹纸,加之年代久远,故韧性也很差,为了延长书的寿命,同时也为以后有更好的修复方法留有再次修复得余地,故采用不用浆糊的镶托,即将书页已发黄且有污渍的地方细心地用软刷沾上略带碱的清水和镊子除去脏物,然后将已经配好的镶纸(白色单宣)喷水后托在全部修补好的书页上,四周各大出3-4厘米,以备回折后为天头和地脚,之后上下垫吸水纸用木板压实,这种方法类似金镶玉,但有所不同的是金镶玉是在书页补好后将衬纸的背面向上,书页的背面也向上在书页没有字的左右以点浆形式与衬纸相粘,铺一张书页铺一张纸,全部铺纸完后在四周折边,而这种方法是将补、溜、剪齐修好的毛边(这道工序比较重要,书边不齐会直接影响书的美观),衬纸一起进行,这种方法即缩短了修复时间,而且避免了修好书页的书口与衬纸不齐的现象,达到书页的书口和衬纸完全吻合并有和金镶玉一样美观的装帧效果。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在书品四周破损严重且天头和地脚比较窄的古籍书,但是这些操作的过程必须小心又熟练地进行处理,否则将会前功尽弃。
 
  修复的整个过程都以原书状况为标准,认真研究原书目朝代的纸质、装帧形式,根据其版本价值,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使修复后的古籍在装帧形式和书目的数量上都保留的原有的风格,尽量做到了纸的颜色、纸质、厚薄及纸的纹理与原书相匹配。
 
  古籍修复就是要遵循“整旧如旧”“过程可逆”“最少干预”修复的原则,修复的每个过程必须是精心设计,不急不躁、耐心而细致,加之对古籍保存环境的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将修复工作做的比较圆满。
 
  修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完成了修复工作并不是万事大吉,还要考虑如何保存的问题。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对古籍的侵害是北方地区最为严重的,主要表现是:
 
  1、酸性物质对书的危害: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只要有氧气的存在,即使没有阳光纤维质也会产生氧化作用产生易粉碎的氧化纤维和亚硫酸,而亚硫酸又具有漂白作用,能使书页褪色,亚硫酸又属于极不稳定的化合物,当吸收空气中的氧后会生成极稳定的硫酸,硫酸生成后会长久地停留在书籍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的酸度就会越来越强,纤维中的水分流失也会加速纤维素强度的降低,导致纸张碎裂甚至成粉末。目前我馆就有很大一部分这样的图书和拓片待修,对这样的古籍只有采取上夹板和函套的方法以减少空气中的酸性物质对其的直接侵蚀。
 
  2、灰尘对书的危害:重庆作为西南大城市,气候湿润,灰尘多。湿润的空气使书页容易发生霉,而灰尘中所包含的酸性化学微粒、微生物孢子、虫卵以及昆虫排泄物等,当灰尘落在书籍表面灰尘中的化学物吸收水分和有害气体并互相作用使书页褪色,纸的强度降低,当遇到适当的温湿度,维生物的孢子就会繁殖,加速霉菌的滋生、蔓延,虫卵孵化蛀蚀书籍。
 
  因此,为了使古籍得以更好地保存,只有将书库进行定期通风,控制温、湿度、以及经常性的清扫环境,将已经修复好古籍在存放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1)将已经修复好的拓片背面衬纸后折叠装进用高丽纸糊好的袋子中来缓解有害物质对其的危害程度,避免全托,杜绝浆糊给虫卵所创造的生存环境。(2)将已经修复好的古籍上四合套或者上夹板,因为古籍的保存与保护在一定意义上是书籍价值的体现,因此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古籍的寿命以及修复工作的质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采取科学的、合理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古籍图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程中提供宝贵的历史依据。
 
  通过这套书的修复,我更加体会到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当一套书不得不修复它的时候,修复人员必须牢记修复原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修复的目的。古籍修复工作在局外人的眼里很可能觉得枯燥乏味、简单而又死板,但是当你掌握了修复技术,随心应手地工作时,你就会越干越有经验,越干越想干,真的是乐在其中。同时,古籍修复是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随着图书馆古籍修复事业的不断发展,古籍修复技术这项传统的手工技术也将注入很多新得内容,这也就会将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流传万代。
 
  参考文献:
 
  1、肖振棠,丁瑜。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 
  2、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224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

热门标签:文物保护 古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