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档案学研究》2000年 第2期
作者:王建库,张春燕,杨业蓁,周萌
纸张的酸性物质是影响纸质档案的耐久性、造成其老化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各档案馆、图书馆所保存的纸质档案、图书中,酸性纸张占绝大多数,这些档案、图书面临毁灭的危险。为此,国内外的档案、图书保护工作者研究了不少纸质档案、图书去酸的方法,概括地讲,可分为气相去酸和液相去酸。液相去酸还可分为水溶液法和非水溶液法。在国外大规模去酸比较成功的是韦驮法(非水溶液法)。在国内,去酸研究较国外要滞后,多局限在实验室内,具体应用较少。研究适用于国内情况,能够实际应用、可对纸质档案进行批量处理的去酸系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决定采用碳酸氢镁水溶液去酸法。这种方法以前主要用于单页纸质档案去酸。据文献报道,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纸张pH值达到碱性范围,对如何解决碱性物质残留量则很少论述。为此,我们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通过实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确定制备Mg(HCO3)2水溶液的工艺条件;(2)确定批量去酸的方法及条件;(3)设计加工去酸设备。
一、设备及材料
根据实验室阶段所确定的工艺过程及条件,我们设计加工了成套去酸设备,主要包括反应釜、去酸罐。
(1)反应釜:材质为不锈钢,容积30L,桨式搅拌器,搅拌速度为60转/分,底部设环型布气管。放料口接一台塑料防腐泵,流量5m3/h。反应产物由泵输送至塑料桶。
(2)去酸罐:材质为不锈钢,可以密封,并耐一定压力。去酸罐由罐体、罐盖、管件、底座等构成。罐体设玻璃管液位计,以便在罐体密封的情况下观察液位。罐体下口通过三通分别与一塑料防腐泵及储存去酸液的容器相连。泵的出口通过三通与去酸罐侧面上部开口及储液容器相连。相关部位配有阀门,以此保证去酸液的良好循环及排注自如,从而获得最佳的浸泡效果。去酸罐罐盖上有两个开口,一个装有压力表,用于测量罐内压力;另一开口通过胶管与CO2钢瓶相连。
(3)CO2钢瓶、流量计、无纺布、塑料筐、不锈钢网等。
(4)Mg(OH)2、书写纸、凸版纸、有光纸、档案、旧文件、旧报纸、旧杂志等。
二、Mg(HCO3)2水溶液的制备
2.1 原理。
实验室阶段研究结果表明,以Mg2+摩尔数相当的Mg(OH)2、Mg(OH)2·4MgCO3·6H2O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分别制备Mg(HCO3)2水溶液,以Mg(OH)2制得的水溶液浓度达0.15~0.16M,超过0.12M,符合预定要求。而以Mg(OH)2·4MgCO3·6H2O则不能制得合乎要求的Mg(HCO3)2水溶液。以Mg(OH)2制备Mg(HCO3)2水溶液的反应式为:Mg(OH)2+2CO2=Mg(HCO3)2
2.2 实验方法。
称取一定量的Mg(OH)2并研细。往反应釜内加入30L蒸馏水,开启CO2钢瓶阀门,调节减压阀螺钉及流量计旋钮,往反应釜内通入CO2。将研细的Mg(OH)2放入反应釜,拧紧反应釜加料口的法兰。控制CO2流量及釜内压力。每隔一定时间从反应釜上部取样口取样,分析Mg2+、HCO3浓度,Mg2+采用络合滴定,HCO3采用酸碱滴定。
2.3 结果与分析。
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
表 1 不同反应条件下的Mg(HCO3)2 浓度
(1)在CO2流量相同的情况下,釜内压力增高,反应速度加快。釜内压力为0.09-0.10MPa时,通气2小时Mg(HCO3)2浓度为0.1273M,达到预定要求;通气2.5小时,Mg(HCO3)2浓度达0.1508M。而釜内压力为0.065~0.085MPa时,需要通气2.5小时,Mg(HCO3)2浓度才能超过0.12M。
(2)在一定的釜内压力及CO2流量情况下,反应速度随时间而下降。这与反应平衡有关。另外,在釜内压力0.035MPa,流量计前压力0.12MPa、CO2流量0.5m3/h时,反应100分钟(1.67h)制得的Mg(HCO3)2浓度为0.1302M,与釜内压力0.09-0.10MPa、CO2流量0.06m3/h、反应120分钟(2小时)相近。由此可见,加大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反应速度,但不经济。
三、去酸实验
3.1 原理。
Mg(HCO3)2水溶液对纸张的去酸作用表现在:(1)中和纸张中的酸性物质;(2)被纸张吸收的Mg(HCO3)2在干燥过程中分解为MgCO3,作为碱性残留物起到缓冲作用,长期抵抗酸性物质的侵蚀。
3.2 实验方法。
将档案、旧杂志、旧文件、旧报纸等(尺寸与A4纸相近)逐页与无纺布交替叠放在一起,每220页左右为一组放入一个塑料筐中,上面压以不锈钢网,然后将塑料筐放入去酸罐中。去酸罐一次可放6个塑料筐。盖好罐盖,泵入Mg(HCO3)2去酸液,拧紧罐盖使去酸罐密闭。通入CO2使罐内压力保持在0.03MPa。接通循环管路使去酸液保持循环。浸泡30分钟,抽走去酸液,取出塑料筐。将档案等同无纺布一起压榨,去除部分去酸液。之后每10页左右为一层放入烘箱中,于55℃下干燥4小时。取样测定档案等去酸前后的pH值、碱性物质残留量,按GB154512-89《纸、纸板和纸浆水抽提液pH值的测试法》测定纸张去酸前后的pH值(冷水抽提法),按美国材料试验标准D3290《美国永久档案耐久书写纸(证券纸)、账簿纸的标准规范》中有关方法(酸碱滴定法)测定纸张去酸前后碱性物质含量(换算为MgCO3 %)。测定使用过的去酸液的Mg2+、HCO3浓度,用其做二次去酸处理,方法同上。不同浓度、浸泡时间等条件下的去酸效果见下页表2、表3、表4。
3.3 结果与讨论。
由表2可以发现,档案在塑料筐中的位置,无论是上层、中层、还是下层,均取得了较好结果。说明采用无纺布将档案隔开进行批量处理,可以获得满意的浸泡效果。从而解决了水溶液去酸批量处理的问题,改变了以往单页操作的方式。
表 2 档案在塑料筐中的位置与去酸效果
表 3 去酸液二次使用效果
表 4 0.12M Mg(HCO3)2 水溶液去酸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去酸液使用后浓度变化甚微,用它处理纸张,与第一次使用时效果相当,能满足技术要求。
表4 中的数据表明,采用0.12M的Mg(HCO3)2水溶液浸泡酸性纸20分钟,纸张的pH值及碱性物质残留量即可达到要求。
四、结论
课题经过实验室研究阶段及应用研究阶段的工作,设计加工了一套纸质档案Mg(HCO3)2水溶液去酸设备,并确定了较为适宜的工艺条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去酸系统。结果表明:
(1)采用该系统可以制备出0.12~0.15M的Mg(HCO3)2水溶液。
(2)纸质档案在0.12~0.15M的Mg(HCO3)2水溶液中浸泡20~30分钟,干燥后pH值为8.62~10.0,碱性物质残留量在1.63%~6.0%之间,均处在较适宜范围之内。这样,纸质档案就能抵御酸性物质的危害,而长期维持自身为碱性,有利于长期保存。
(3)该系统一次可处理A4大小纸质档案1300多页,去酸罐中不同部位的档案去酸效果相近。纸质档案干燥后平整。
(4)采用该系统批量处理纸质档案能够获得可靠的去酸效果。但在处理前应鉴别字迹的水溶性,本系统适用于非水溶字迹纸质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