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档案修复用纸选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1-02-02 09:37:49来源:《北京档案》

来源:《北京档案》2020年10期
作者:祝金梦

 
  摘要:我国档案馆对于破损档案的修复以传统手工修复为主,其关键是修复用纸的选择,这直接关系到整体修复效果和纸质档案的长期保存。本文基于对档案馆修复用纸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围绕修复用纸的选择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部门的修复配纸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历史档案 档案修复 修复用纸 手工纸
 
古籍修复用纸
 
  档案修复要经过多重工序,修复用纸的选配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如果选择失当,不但会影响整体修复质量,甚至会损害档案载体的耐久性,造成修复中的二次破坏。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修复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对于涉及的各项因素特别是关键性因素——修复用纸的选配,需要予以重视。
 
  一、历史档案修复用纸现状分析
 
  传统手工纸制作工艺中的制浆和漂白方法使手工纸具有良好的性能,“绢保八百,纸寿千年”之说流传至今便是有力印证。我国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大多由手工纸制成,同时手工纸也常作为修复用纸的首选。然而由于档案载体种类复杂,手工纸品类繁多,对于修复用纸的选择并非易事,有必要对我国档案馆修复用纸现状加以考察。
 
  (一)修复用手工纸的主要类型及用途
 
  在历史档案的修复过程中,修复用纸的选择有一条重要的标准——与原件纸性相近,这样修复后的档案在外观上会比较协调,同时也有利于档案的长期保存。然而档案原件用纸情况不一,目前我国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用纸多为竹纸,兼有皮纸与麻纸。表1是笔者调查所得的修复用纸案例。
 
表1 档案修复用纸案例
 
  据上表可知,手工纸在修复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修补、加固、溜边、托裱、衬纸、撤潮等,应根据具体修复需求选择纸张。[1]档案修复用手工纸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别,第一类为修补用纸,用于修缮虫洞或其他外力导致的缺失部分。第二类是加固连接纸,用于增强档案纸张强度,防止纸面继续断裂。第三类是托裱后用于吸除档案纸张中多余水分的撤潮纸。第四类是衬纸和护页,主要用于破损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全托的档案。[2]根据笔者调查,国内修复机构在珍贵文献修复用纸的选择上,对馆藏古纸的依赖性比较大,随着馆藏古纸越用越少,且不再提倡从旧书上拆纸修复,因此只能选用近似纸张。此外,国内档案馆大多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商品纸进行修缮,然而历史档案的载体千差万别,其造纸原料、纸张定量等指标与商品纸大不相同,如此极易造成两者的适配性较差,进而影响修复后档案的稳定性。
 
  (二)修复用手工纸的选择标准
 
  1.相似性。档案修复用纸要求与档案原件在纸张帘纹、颜色、质地上最大程度接近,一般遵循帘纹“宁窄勿宽"、颜色宁浅勿深”、质地“宁薄勿厚”的原则,具体要求白度在50%左右、定量在40g/m2以下、厚度在  100μm以下。若手工纸与档案原件有一定色差,则需  通过染色或其他手段做旧,但仍需遵循“可识别原则”, 要求修补纸应与档案原件保持些微色差,以使修复后的档案在外观上与修复时附加的裱、补纸有肉眼可见的区别,从而避免因修复干扰原卷固有的研究信息,保证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2.安全性。手工纸的选用除了要求与档案原件纸张具有相似性之外,更要注重所选纸张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纸张原材料安全,二是加工方式安全,这些都关系到纸张性能的安全。一般来说,修复用纸要求具有耐久、防蛀、坚韧、中性、柔软、伸缩性小等品质。此外需要注意,新购入的纸一般“火气”较大,需存放一段时间待纸性稳定以后再使用。
 
  二、修复选用手工纸面临的困境
 
  所谓“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强调的是修复师的重要性。就档案修复用纸的选配而言,便是“不遇良纸,宁存故物”。然而现存可用作修复的手工纸品种少、适用性不断降低等问题,给手工纸的选用带来了挑战。同时,档案部门在选择修复纸时带有主观性,这些因素均导致了修复配纸工作变得愈发复杂和困难。
 
  (一)选用缺乏科学性
 
  据笔者了解,我国一些档案馆在选择修复用纸时,不注重纸张原料、加工工艺等指标,选择的依据多凭修复师的经验或同行口碑,极少进行科学分析,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更甚者,无论什么材质的档案,在修裱时全用宣纸托裱,[5]这样虽简便、高效,但从长期来看将对档案安全构成威胁。一些档案馆在修复用纸的选用上带有随意性,例如高丽纸是撤潮纸的最优选择,但随着高丽纸的供不应求,一些单位改用竹纸、草纸甚至旧报纸来撤潮,但报纸中的酸性物质极易导致档案酸度的升高,对档案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有些部门存在着修复用纸和书画用纸、艺术纸等纸混用的现象,而书画用纸往往在强度与耐久性等性能指标上达不到修复要求。此外,手工纸产地分布广泛,纸名复杂,有时不同的修复用纸有同样的叫法或者同一种纸却有两种名称,这样就容易导致“错选”“误选”现象的出现。手工纸市场缺乏质量认证机制,多数纸张性能无说明,一些单位不具备开展科学检测的条件,给修复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手工纸适用性下降
 
  “纸的制造,首在于料”,我国传统手工纸所用纤维原料主要是韧皮纤维和禾草类纤维,种类繁多,但只有少量优质原料才可以抄造出适用于修复工作的手工纸,而这些优质原料(如桑皮、三桠皮类)由于生长周期长或销售市场较小,种植规模不断缩减,直接导致了产量减少。再加上传统手工纸造纸工序烦琐,人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手工纸市场持续低迷,因此一些纸商不得不混合機械造纸工序来降低生产成本,对修复用纸的纸质与耐久性也造成了消极影响。
 
  (三)手工纸市场供需脱节
 
  国内档案馆的修复用纸多从市面上直接选购所得,选购来源比较单一,销售网络很不健全,买家因消息闭塞无从下手,手工纸厂家却因销路不畅而难以为继。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缺乏一个交流机制是此类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手工纸生产者无法获知档案修复用纸的具体需求,只能依靠展销会或口碑推介来拓展销路,而使用者由于较高的信息收集成本而降低了对纸张质量、适用性的要求,修复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
 
  三、寻求解决修复用纸选配问题的有效途径
 
  档案修复过程中,修复人员多依据经验、感性认知进行工作,对于手工纸的选用也多依靠眼看手摸的传统方式加以判断。这样的做法短期内可能不会对档案有明显损害,但从长远来看在很多方面留下了隐患。因此档案馆需要从管理与技术两个维度发力,积极融合传统技术和现代科学手段,以增强修复配纸的科学性。
 
  (一)加强对传统手工纸造纸技艺的保护与研究
 
  与机械纸相比,手工纸纸性稳定、耐久性好,这得益于它独特的抄造技艺。传统手工造纸要经过原料收集、原料加工、制浆加工和成品加工四步,具体工序约有近百道,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6]自2006年以来我国先后把12项传统造纸技艺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但当前对于手工纸的研究基本处于简单过程记录、单纯理化分析等比较有限的方面,缺乏科学、翔实的传统造纸技术调查记录,一些珍贵古纸的生产加工工艺消失在“不传外人”的保守意识中。因此,当前我们必须加强对传统手工纸造纸技艺的保护,使修复用纸的生产有据可查。同时研究人员应在保证纸张寿命的前提下,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尽快研发一种生产周期短,但适用性较高的造纸新工艺。
 
  (二)加快推广手工纸质量检测工作
 
  我国目前缺少手工纸质量认证机制,手工纸厂家提供的指标又十分有限,档案馆若仅依靠修复师的个人经验,不对纸性进行科学分析便用作修复,一些潜在的“不合格”纸张可能就会混入其中。近年来引入科学检测数据使修复用纸的选择定量化、标准化的呼声日益高涨,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牵头,各地图书馆纷纷开展了古籍修复用纸质量科学检测的推广工作,[7]档案部门也需在修复工作中逐步应用科学检测技术。然而由于手工纸种类繁多,各类纸张情况差别很大、现行质量检测指标不完善、修复师在修复过程中使用技术手段配纸的意愿较低等因素,手工纸质量检测的推广工作也面临着重重障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标准规范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终会迎刃而解。
 
  (三)加快制定更为详尽的修复用纸标准
 
  2017年国家档案局修订出台了《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但修订后的标准在修复用纸的选择上,只列出了修复用料的一般要求,修复用纸类型、具体标准等内容未得到明确体现。地方出台的修复标准中相关内容表述也非常宽泛,模糊词语“约为”“大致”“尽量”等出现过于频繁,缺乏精确性。有学者认为应编制《中国传统纸张鉴定实验手册》与《中国传统纸张纸谱》来规范修复用纸的使用和研究,[8]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出版了《中国古籍修复纸谱》供古籍修复、拍卖收藏对照使用。笔者认为档案修复标准应在修复实践的检验下不断完善,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新问题的出现,应出台更为详尽的修复用纸标准以供參考,从而有效规范修复配纸这一程序。
 
  (四)建设修复专用纸库及手工纸信息平台
 
  修复专用纸库是指专门存储档案修复用纸的库房。开展档案修复工作的单位应按照计划,有序采购档案修复用纸,并进行科学存放和管理,以此确保修复人员能够准确、快速地寻找最合适的修补纸,提高修复效率。[9]国内多家文献保护机构都建立了专用纸库,并配套建立了电子纸库,使纸张的出入库管理电子化、规范化,库存情况可视化,把繁复的配纸工序转化为简明的电子自动配纸、图片对照等,有利于节省配纸时间,提高修复效率。档案部门可建立实体纸库,或者有条件的可配备电子纸库将修复用纸分门别类存放,以有序管理来促进修复效率与修复质量的提高。
 
  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档案馆在修复用纸的选择上带有盲目性,因此可以由相关单位牵头建立一个修复用手工纸信息平台,为手工纸厂家与修复部门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消弭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2019年北京国际浆纸中心推出了国内首家手工纸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推动了手工纸交易服务,但此类信息平台的定位不应限于只服务手工纸生产商与需求方,还应该为研究者、技术人员提供相关信息,打造一个面向手工纸生产者、使用者、研究者三位一体的交流平台,助力手工纸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张美芳.历史档案及古籍修复用纸的选择[J].档案学通讯,2014(2):79.
  [2]张美芳,唐跃进.档案保护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83.
  [3]阎琳.古籍修复用纸性能评估体系的建立[J].图书馆杂志,2017,36(10):48.
  [4][5]张美芳.正确看待档案修裱技术[J].北京档案,2009(5):16.
  [6]李忠峪.云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形成材料耐久性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9(6):110.
  [7]易晓辉.古籍修复用纸质量检测项目概述[J].文献保护研究简报,2011(1):20.
  [8]姚伯岳,吴晓云.中国传统纸张研究策略断想——从开化纸说开去[J].图书馆杂志,2019,38(1):62.
  [9]汪帆.古籍修复用纸的纸库建设刍议[J].兰台世界,2010(6):57.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332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

热门标签:文物保护 古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