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在汉代初具雏形,在隋唐时期步入全盛时代,进入宋代后,造纸术又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宋代造纸的原料更加丰富,向麻、竹、木、草、皮等多原料转变。现存的宋版书用纸就极富地域特色,四川的藤纸、浙东的竹纸、江南的楮纸、江西清江的藤纸等品种都有使用。宋代作为中国书画艺术的黄金时期,造纸工艺已臻妙境。两浙、川蜀和福建是当时三大造纸中心,采用竹子、大麻和木棉等不同的原料制造质地不同的纸张,再将这些纸张加粉、加蜡、染色、砑花,制造成精致的印花笺,笺色有红、紫、褐、黄、碧等众多品类,用于写诗的为“诗笺”,写信则为“信笺”,纸张从书写材料升级为文房四宝之一,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南宋时期的竹纸大行其道,逐渐取代藤纸,登上历史舞台。欧洲最早以竹造纸始于1875年,比中国晚了近千年。竹纸的出现,开创了造纸史上的新纪元。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各省,甚至黄河流域的南部,盛产各种竹材。据不完全统计,适于造纸的竹类有50多种,产量大,分布广。竹子纤维坚硬,造纸技术难度大,北宋初造的竹纸拉力不大,人一拆容易折裂,故作写密信用。竹纸至南宋时质量提高,南宋的能工巧匠通过钻研,克服了竹纸容易碎裂的难关,于是以竹子作为造纸原料的竹纸在南宋时期大流行,《嘉泰会稽志》载“今竹纸名天下”。南宋时期的竹纸大行其道,逐渐取代藤纸,登上历史舞台。欧洲最早以竹造纸始于1875年,比中国晚了近千年。如今杭州富阳出产的元书纸、京放纸等富春竹纸的造纸技法就是承袭当时的工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王羲之《雨后帖》、王献之《中秋帖》的宋代摹本用的都是竹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