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收藏有大量的历史档案文献,至今有的还相当完好地保存着,这是和优质的纸张分不开的,如我国明代有不少字画(艺术档案)是用获有“纸寿千年”盛誉的宣纸书写绘画而成,距今己有500多年的历史,其纸质仍能保持细致棉韧及不变色,然而,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现代印刷纸,其性能低劣,有的几十年甚至几年就变色、发脆以至不能使用。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纸张的酸性,它们不仅使纸张变色,而且还酸解纤维素,造成对纸张的极大损害。
1、使纸张变色。上胶时使用的松香胶、纸浆中羧基的存在以及空气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形成的酸,都能使档案纸张发黄变褐。研究纸张变色最早的是Herzbery,他在1904年的报道中认为纸张变色的原因之一,是松香胶代替动物胶。松香引起的变色是由于一定的松香自动氧化的结果,当其含量大于1%时才发生这类现象,并随着松香用量的增加而加剧。纸浆中存在少量的羧基,不但会降低纸张的耐热性,同时也降低了它的耐光性,该纸张长久受热会显著地发黄。湿润的档案纸张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并在纸张中形成酸,当纸张中酸的含量达1%时,这些地方的纸张就开始变色、发黄并逐渐变脆。
2、酸解纤维素。档案纸张的化学组成主要是植物纤维素。而纤维素又由许多β-葡萄糖经1,4-β甙形成的纤维二糖,而后聚合成高分子多糖体。因此,它们对酸很敏感。无机酸或酸的水溶液在高温高湿的作用下,能使纸张纤维素酸解,或水解生成水解纤维素,继而产生葡萄糖等水解产物。
片段标题:酸性对档案纸张的损害
内容摘自:李清平(河南省获嘉县档案局)的《浅述档案纸张的酸性来源与去酸方法》一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