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东方或西方,博物馆的设立均较图书馆晚,但有趣的是,自此之后博物馆与图书馆像一对异卵双生子,经常二人同行,使得博物馆中有图书馆,图书馆中有博物馆。
博物馆是西方产生,它源自希腊语“Mouseion”(谬斯庵),原意为祭祀希腊九位分别常事史诗(Epic)、音乐(Music)、情诗(Love Poetry)、修辞(Oratory)、历史(History)、悲剧(Tragedy)、喜剧(Comedy)、舞蹈(Dance)及天文(Astronomy)谬斯女神的神庙。历史上有记录可考的谬斯庵,首推于公元前第三世纪埃及王苏特(Ptolemy Soter)于亚历山大城所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建立的目的是致力于追求学问和艺术。当时托勒密王朝也在亚历山大城建立了古代最大且最有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馆藏的纸草卷轴曾经一度达到七十万卷,其后的二百年间该馆一直是希腊文化的文献中心,这是博物馆与图书馆的首次邂逅。
对图书馆而言,在我国早期并无图书馆的名称,仅有图书二字,意指典籍文物。历代图书馆典藏的场所,又称之为室、观、院、阁、库、楼等,如周代的守藏室、汉代的东观、唐朝的弘文馆、宋朝的崇文院、清代的四库七阁等,民间私人藏书处大多称为楼;现在我们所用的“图书馆”一词,系日本人所创,约于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直接采用日本的汉字形成的。
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博物馆始于十七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博物馆陈列稀少、古怪和具有异国风味的私人收藏品,同时设有研究、写作、教学的房间和图书馆;当时认为博物馆就是一座引起人们兴趣物件的贮存场所及学术研究的地方,如18世纪初菲利普(Edward Philips)所编的英文字典,对于博物馆的解释是:
学者常去的研究室或者图书馆,也是一所学院的公共场所(A Study , or Library ; also a College , of Public Place for the Resort of Learned Men),显见近代博物馆与图书馆关系之密切,但两者的界线亦不明显。
再以闻名的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为例。成立于1753年的大英博物馆是全球第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在1757年英王乔治二世赠送皇家资料给该馆后成立了大英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成为大英博物馆的一部分,大英博物馆同时也兼具国家博物馆与国家图书馆的双重身份;1973年大英图书馆开始独立行使其行政权,及至1998年,为配合大英博物馆建馆250周年计划,以实践该馆对于社会的责任与未来之需求而搬离大英博物馆为止,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两者设于同一机构达240余年。这是最典型博物馆、图书馆合而分的例子。
博物馆自设立以来名称始终不变,且有涵纳百川之势,图书馆的称呼则不尽相同,藏忆则为同一目的,而博物馆与图书馆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合有分,大型公立博物馆与大型公共图书馆有日渐分享之趋势。
内容摘自:中国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委员会,《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对话研究》,“博物馆与图书馆之合分”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