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中国纸质文献发展简史

时间:2020-06-08 09:43:41来源:文献保护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纸是纸质文献主要构成材料,纸质文献是由纸、书写的墨迹、印刷的油墨、绘画的颜料以及粘合剂等材料所构成。
 

  目前发现的早期纸质文献,如汉代的古纸、魏晋的纸书、敦煌手卷等,其中《战国策》残片(约公元265 -270年)为存世最古之古书抄本,《太上玄元道德经》为存世最古之经纸,为麻类制成,偶有间杂动物毛及棉纤维者。西晋时张华《博物志》成,武帝赐侧理纸万番,则为抄纸使用滑液之始,张华亦用桑枝皮造纸。相传葛洪因炼丹所需制作黄麻纸。王羲之书《兰亭集序》用蚕茧纸鼠须笔,《快雪时晴帖》现藏故宫博物院,为麻制纸,右军传云:“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此知右军已用楮皮制纸。而敦煌藏手卷等纸写文件约一万件,亦多用麻或楮制。唐代开元时期的藏书共 125960卷,皆为益州麻纸。后汉摺本印刷佛经为存世最古之摺本印刷物,中国书籍约于此时,改卷子为摺子本,而至北宋始用单面印刷摺背线装书。苏东坡尝谓:“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至元明时代更有采稻草制纸者。
 

 

  唐太宗用麻纸写敕,黄纸写诏;高宗以白纸多蛀,颁下“诏制敕并用黄麻纸”;后曾因图书损坏严重,召艺工及天下画工入京修内府图书。南宋孝宗时,《左传》《国语》等书多蛀伤,奉敕用枣木椒纸各造十部,至清约六百年,无一遭受虫蛀,可见历代对纸质文献的保存维护工作深为重视。
 
  纸质文献的演变过程,则与主要构成材料纸的发明及造纸术的改良制作的进程有着直接关系,试略加分述之。
 
  纸发明于何时?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在学术界争论不休,一般都认为,纸是东汉时的宦官蔡伦发明的。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出土的纸文献为我们回答纸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标本。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卓尔汉代烽燧亭遗址中发现麻制纸张。1957年5月8日,在陕西西安灞桥附近又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麻纸(亦有一些造纸及学术界人士认为,是否为麻絮而非纸),1978年在陕西扶风发现汉宣帝时麻纸,以及在甘肃武威、内蒙等地出土的古纸残片。这些实物的发现,证明早在蔡伦以前,我国人民已发明用植物纤维造纸了。

 

蔡伦
 

  到了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造纸的经验,采用官府提供的设备加以改良、提高和推广,使造纸术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从此,我国造纸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蔡伦之后,左伯在总结蔡伦造纸术的基础上,在造纸原料、工艺上又作了进一步改正。如果说,西汉是中国造纸术的起始阶段,那么魏晋南北朝则进入发展阶段。这时期的造纸术与汉代相比,不仅在产量、质量等方面有所提高,而且造纸原料扩大,设备更新,出现了新的工艺技术,并且用黄孽汁浸染纸张,以防虫蛀等措施,是我国人民染潢技术的首创。
 
  隋唐五代是中国造纸术的兴盛时期,其造纸原料比魏晋南北朝又进一步扩大,成本降低,纸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同时,在改善纸浆性能,改革造纸设备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提高。随着对外文化交流,造纸术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传播到日本、阿拉伯和印度、尼泊尔等东南亚、东亚和西亚各国。
 
  宋元时期为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成熟阶段,造纸原料从原来的树皮、麻、破布和旧鱼网,又增加了竹子、稻草、麦杆等。由于造纸原料的扩大,造纸技术革新,造纸设备改进,这一时期有了比前代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各种纸,如竹纸和麦、稻杆纸,这标志着造纸史上的新纪元。纸在绘画、印刷、货币等方面广为应用,同时纸制品还运用于制作衣服、帐、被和枕头等,成为缣帛、纺织品的部分代替物。
 
  明清时期的造纸术可以说是集大成的阶段,不但造纸的原料、技术、设备和加工方面大为改进,就是纸的产量、质量、用途、产地均比前代更为增长。甚至还出现了专门记载造纸和加工技术的著作,为前代所少见。
 
  随着纸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原来传统的手工造纸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要求。在工业革命浪潮影响下,清光绪十三年(西元1887年)于香港设大成造纸厂,李鸿章于1891年引进了西欧造纸机器和技术,在上海创办了机器造纸厂伦章造纸厂,从此,我国造纸业开始步入到机器造纸阶段。
 
  在纸尚未发明或普遍使用之前,文字刻在龟甲、兽骨、玉石器、金属上,有的书写在竹简、木牍、缣帛上,由于这些载体笨重,而保存、阅读、携带极不方便,因此,难以普及推广,阻碍了文化传播与交流。随着纸的发明、生产和使用,纸成为书写、绘画、印刷的载体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它对思想、学术的广泛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历代遗留的纸质手稿、图书、绘画、经卷、报纸、文献等,都是历史真实的记录,是研究历史、政冶、科技、文化、艺术的原始材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相当丰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产,对于研究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内在因素(酸化和材质的变化)以及外在因素:温度、湿度的剧变、光的照射、有害气体的侵蚀、昆虫的蛀蚀、微生物的滋生、机械的磨损、撕破、鼠咬、火灾、水灾等都会造成纸张的变质和损坏,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研究纸张损坏的原因及其维护方法,延长其使用寿命,便成为纸质文献保护的一项迫切任务。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174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