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处:首都博物馆
原创作者:魏黎瑾
我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文明古国,其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留传下来的字画浩如烟海,有的字画经历了很长的散聚流离而保存下来,已残破不全。为了能将其更好的收藏,就需要进行修复和重新装裱。修复装裱这门技术历经古今匠人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其一般技术至今还在使用,我这里只就我们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去污
古旧字画经多年流传大部分已被污染。 主要污溃有水溃、霉斑、油溃等,去除这些污溃有许多方法。总的来说分为两类,即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是用高锰酸钾(KMNO,强氧化剂)、草酸[乙二酸(COOHh还原剂,印染漂白剂]、双氧水(过氧化氢)、丙酮、乙醚等化学试剂进行去污,这些试剂对去除污渍虽然很见效,但对文物损伤也大,因为这些试剂主要通过氧化和溶解作用来去除霉斑、油渍等污溃,有的试剂氧化作用很强或带有毒性,即使反复冲洗也很难完全清除,这会使文物在以后的保存中一直受到残留药剂的侵害,使纸、绢发脆甚至粉化。
物理方法是用开水反复冲洗,这种方法比较安全,但对霉斑、油溃作用不大,而且对于已发脆、糟朽的字画处理不好会出现大面积损伤.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对于字画文物的污溃处理要非常慎重,污溃不严重的最好不去作处理,如果字画由于保存不善,正在受到霉菌侵害,只有破坏了霉茵的生长条件才会解决.霉茵的生长主要是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同时,湿度也是水溃生成的条件。所以保持环境相对的干燥,就能抑制侵害,使其不再发展.即使是污渍比较严重的,如不影响观赏,也不应该处理。要是原装裱已出现脱糊断裂、糟朽的,进行一下揭裱就行了.去掉旧托纸和水洗时,也会去掉一部分污溃,如果要进行去污处理,应本着先物理方法后化学方法的原则去做。 在文物字画的去污问题上,我们的看法是能不处理就不处理,非得处理的应尽量降低损害,这样才能使珍贵的文物能较长久的保存.
二、补残和全色
在旧字画中很多已出现破损,包括虫蛀、鼠咬、霉变和水债等,虫蛀面积一般较小,而其它的面积一般较大,遇到这种情况通常所采取的方法是取与原作用纸相同或相似的材料进行貼补,然后在托纸上上胶矾水,最后全色。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上胶矾水是否会影响字画的寿命,上 胶 矾所用的明矾水解时生成氢氧化铝胶 状沉 淀 ,宣纸经过矾胶处理后会发硬、发脆,而且如果矾大了还会反碱,这样必使文物受到破坏,但如果不用胶矾水全色时会透色,影响修复效果。我们在长期工作中发现宣纸在自然存放时会出现类似上矾的效果,这种现象叫“风矾”,如果利用这种风矾的宣纸进行修补会不会收到与上胶矾同样的效果呢?经我们初步实践对于小的破洞还是可以的,处理大的破损只要托时糊得不太湿,也有一定效果。一般讲古旧字画放置年久,其吸水性能已降低,形成一层天然保护层一保浆。因此在修补全色时是可以令人满意的,对于绢本的字画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因为绢是蚕丝织物,经长期存放其本身所含的丝蛋白和脂肪会溢出,形成天然保护层,只要选好补绢,也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古旧字画的全色是能否使其保持文物原貌的关键一环。可以说全色如果不好,那前面的努力就会事倍功半,其实,大部分字画可以不全色,因为不管怎样的细致也很难达到与原来作品一致的效果,弄不好还使原作失去其特色.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凡是对原物有损的操作都应尽童避免。
对于古旧字画只要尽可能把残片加以复原,即使是残缺甚至千疮百孔也不会影响其价值。只保不补在文物保护中有很多好的例子,如果敦煌壁画每一幅都进行修补全色,也就不会有现在那种残缺的美感,北京西郊法海寺的壁画也是这样,试想如果完全把缺损补好,则失去了原有的风貌,这也等于是破坏。在文物修复界有一句话:整旧如旧,这就是我们文物修复工作者应遵守的准则。
以上是我们对古旧字画修复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因我们经验有限,所以有很多问题说的不全面,我们是想与搞文物修复工作特别是搞古旧字画修复工作的同行一起更深入的研究探讨,使古旧字画在修复过程中减少损害,尽量保持原貌,并能更永久的保存。文物修复是一项复杂而责任重大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所有的文物修复保护工作者本着对文化遗产认真负责的精神,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努力实践,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材料不断出现,必然给我们的文物修复领域提出新的要求,也必然使文物修复技术工艺更加完善、水平更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