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揭”的方法除前处理较为复杂以外,其他与“干揭”大致相同,但是也要注意个别细节仍有区别,如只有待回潮后的档案晾至半干,并令纸张恢复纸性时才便于揭启;另外在揭启时应注意每揭一折都要将其平放在干宣纸上,进行吸水晾干,并且晾至八成干时,将其按照先后顺序垫上干宣纸摞压,并逐页及时更换干宣纸,在摞压时应注意通风,尤其夏季更要注意防霉。
揭启之后的档案需要在档案原件背后托裱上一层宣纸,覆背加固。首先,在工作台上平铺一张潮湿的尼龙绸(或塑料膜),并用棕刷将其褶皱擀平,然后将需要修裱的档案背面(即无文字的一面)朝下摆放在尼龙绸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档案正面的文字或图表将脱离的残页拼凑回原处,力求最大限度地恢复档案原貌。在正面拼凑的同时,档案的载体宣纸在潮湿的尼龙绸上遇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褶皱,所以这时操作者要用一只蘸过水的羊毫毛笔轻轻将褶皱擀平,以使整个裱件平整有序。这时再用一张潮湿的尼龙绸平铺在裱件上,并且再次用棕刷将其擀平,然后将两张尼龙绸连同中间的档案同时翻转过来,再次平铺在工作台上,用棕刷将其擀平,并揭去上面的尼龙绸,此时档案的正面(即有文字的一面)朝下。然后取来一张干宣纸覆在档案的背面,用棕刷反复排擀,并且在排擀之后及时将潮湿的宣纸揭去,这样做是为了排除档案上多余的水分。
接下来的工作是将档案破损残缺的地方补全。先找来一张与档案原件颜色相似的宣纸,也可以选用在揭启时档案原件中多余遗弃的部分,将其撕剪成需补全地方的形状,然后在档案的背面用排笔(如破损严重可用羊毫毛笔)均匀地刷上一层较稀的浆糊,再将撕剪好的纸片填
补在残缺的地方,并再补上一层浆糊。在刷浆糊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谨慎从事,不能将档案残片或补纸移动位置。刷过浆糊的档案背面需托加一层宣纸,而托纸一般宜选用拉力较强,纤维较长的皮料宣纸,在色泽上最好选择与原件相似的仿古色。同时在覆背时要注意避免出现褶皱,然后将覆背之后的裱件上纸墙干燥、挣平。
修复“档案砖”对操作者的要求也是极为严格的。操作者在整个修复工作的每一道工序中都要心静气和,不厌其烦,注意轻拿轻放,细致入微。做到前期工作细心准备,后期操作谨慎行事。对揭启修复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及时进行研究和处理,并与有关人员共同制订出相应的对策。万万不可心浮气躁或心不在焉,同时也要杜绝粗枝大叶和急于求成。初学者或技术不够熟练者在平日应反复练习、多次实践,在工作中去积累更多的经验。反之,势必造成“面目全非”,档案再次人为受损。正所谓“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内容摘自:黄海,辽宁省档案馆,《“档案砖”的修复方法》;刊发在兰台世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