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贵州石桥村古籍修复专用纸,走进故宫博物院

时间:2021-12-21 09:45:21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有着“中国古法造纸之乡”之称。据悉,当地村民世代以造纸为生,这里的古法造纸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中期。

石壁之下的古法造纸工坊里,五六个造纸师傅围在纸浆池边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捶打纸浆,荡料抄纸。

工坊师傅制作迎春纸

“师傅现在制作的是迎春纸-001-3,这一批订单量有40刀(一刀等于100张),专供故宫博物院,用在元代古籍修复上。”石桥村党支部书记、古法造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一边用手指捻一捻纸张的厚薄,一边向记者介绍:“这种纸张制作工艺最为复杂、难度最大,要经过採构、河沤、蒸煮、捡料、抄纸、压纸、晒纸等120道工序,全都是手工操作,制作周期长达45天。”

石桥村古法造纸为何能得到故宫博物院的青睐?二者之间的渊源还要从2006年说起。

2006年,对石桥村来说,有两大喜事。一是古法造纸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研制出来的迎春纸被故宫博物院指定为古籍修复专用纸。

工坊里晒纸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随着社会发展,古籍修复工作逐渐得到重视,但古籍修复用纸却一度无处可寻。

“古籍修旧如旧,纸张是关键。”当时,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正在全国各地寻找能够适用于做古籍修复的纸张,石桥村就是其中之一。

“专家对纸张的基本要求是保存1000年不腐烂,他们在实地查看了造纸工坊,了解工艺流程后,采集了水、构树皮和纸张标本拿回北京分析检测。经过层层检验,我们的纸张完全满足这个条件。”回忆起15年前的那次经历,王兴武的自豪感丝毫未减。

这,仅仅只是第一关。

几天后,专家打来电话:有一批唐代古籍急需修复,订单量要1000刀(10万张)。为了保证古纸再造的品质,希望王兴武来北京看一看实物。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既高兴又感到压力大。古代传统造纸原料,可以单独做纸,也可以按照一定比例配置成混料纸。不同年代的古籍用纸,其配方、技艺也不一样。”

机会难得,王兴武不愿意放弃,于是买了张机票飞往北京。

“到了故宫博物院后,专家提供了古籍的检测数据。另外,在保护古籍的前提下,我戴着手套、口罩,通过近距离观察、触摸,来感知纸张的质感。”有了实物做参考,王兴武底气更足了。

回到石桥村,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沿用古老技艺,以构树皮及清澈优质的泉水为原料,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古籍文物修复专用的迎春纸——厚度为0.02mm,pH值在7.5-8,保质年限达1000年以上,折叠3000次不会破损、放到100℃的沸水里煮30个小时不溶解。

制作出来的迎春纸

迎春纸制作出来后,样品第一时间被寄到北京,只有经过专家检验,在重量、颜色、厚度、定量、紧度、纤维、酸碱度等方面和古籍保持一致,才算是真正成功。

“达标!”好消息从千里之外传来。石桥村党支部书记、古法造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就这样,迎春纸正式走进故宫博物院,有了一个新身份:古籍修复专用纸。

如今,王兴武所带领的造纸工坊已经可以完成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古纸再造。由于韧性好、品质高,订单源源不断,不仅是故宫博物院,还被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指定为文物古籍修复专用纸,名扬海内外。

内容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覃淋

【转载声明】转载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若出现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告知,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国图召开馆藏清宫“天禄琳琅”古籍修复重大成果发布会
下一篇:江苏:“红色记忆”档案修复
资讯推荐
服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