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古籍修复师们的习惯都是出自对古籍的敬畏心和责任心

时间:2022-06-13 14:32:01 来源:文旅中国

原标题:我这十年 | 宋晶:要永远保持对古籍的敬畏心和责任心

讲述者:宋晶,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员

我是从研究生毕业就来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的,刚到组里的年轻人都会先跟随前辈老师学习古籍操作的基本技术,一边旁观老师们的修复工作模仿学习,一边通过独立完成一套样书的制作熟悉基本操作、掌握不同装帧形式的制作方法。

这段时间的学习对于刚入行的年轻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不只是技术上的入门,更多的还是在日常观察学习的潜移默化中了解这个行业的一些默认的规矩,比如说水杯不可以放在修复桌上,以防万一倾倒污染书叶;再比如平时工作不要穿高跟鞋、移动古籍的时候需要用压书板托在下面,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在移动古籍位置的时候避免意外损伤。这一类很多小细节对老师们来说早就成为了他们的日常习惯,但还是给当年刚入行的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宋晶-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员

修复师们的这些习惯,都是出于对古籍的敬畏心和责任心,这些远比修复技术更为重要。修复的目的是为了让古籍能够更好更长久地传承下去,如果无法保持对古籍的责任感,是没办法成为一名合格的修复师的。

真实的古籍修复是很枯燥的,对修复师的耐心是非常大的考验。不过修复工作也是很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有些破损非常严重的古籍,已经无法正常展开阅读,甚至碎成好多碎片或者粘在一起成书砖,通过仔细的调查分析,制定详细的修复计划,经过耐心细致的整理修复,最终最大程度恢复书籍的原貌,让它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更好地展览、借阅,实现价值,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很多其他工作都很难相比的。

我在国图参与的第一个大型修复项目就是天禄琳琅修复项目。严格意义上说,当时的我还只能算是修复新人,所以当初修复的时候,一直在看着组里前辈的修复来参考学习,同时每个修复步骤操作之前都要找老师请教,确定是否合适,再三确认没问题之后才敢动手。这一册古籍的修复周期非常长,在修复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不是指简单的操作技术,更多的是面对不同的状况该怎么分析判断,在保护古籍的前提下选择最恰当的修复方式。

之后几年里,除了馆藏和馆外送修古籍的修复之外,主要还参与了一批馆藏祠堂画像的修复,也是借此机会学习和锻炼了书画修复的操作技术。书画修复和古籍修复技术上存在很大差异,组长带着我们几个年轻人组成修复团队,一起学习,一起训练,一起定方案,一起完成修复。这段时间的经历很好地培养了我的团队意识,让我在之后的工作中获益匪浅。

古籍的装帧形式有很多种,除了常见的线装等之外,像舆图、金石拓片等都是以经折、册页、立轴等形式来装帧保存的。而书画修复工作的经验积累,也为掌握这类藏品的修复技术打下了基础。在今年启动的一批馆藏珍贵古籍修复项目中,我主要负责的就是部分经折装舆图和裱轴拓片的修复工作。以其中的2张克鼎拓片为例,原件破损严重,画心完全断裂,大面积缺失,有严重污渍,局部纸张絮化。经过了这些年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我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对藏品情况的分析判断,实验检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修复方案,并最终完成修复工作。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古籍修复不只是对文物藏品的修复,其技艺自身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在国图的这些年间,见证了我们的古籍修复技艺始终在不断传承的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努力创新发展。除了传统的修复技艺学习训练之外,我们还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说很多古籍所用的材料目前已经没办法在市场上直接购买了,以前可能只能通过老师们的经验判断,寻找相似度最高的材料来进行修复,但是现在我们就可以引入一些科学分析手段,分析纸张的纤维成分、丝织品的结构数据,再根据检测结果来进行仿制,就可以定制出最为接近原件的修复材料。

我们最近在修复的敦煌遗书和永乐大典都是用上述方法来实现材料定制的。定制出材料之后,再根据相关检测结果和文献资料记载,判断当时使用的染料,模拟染色,并进行材料老化,这样处理之后的材料无论从材质、颜色,还是老化程度上都会与原件最大限度贴近,既可以保证修复效果,又因为相似的材料和老化程度,在之后的传承中也可以保证原件与修复处相对同步的老化进程,不会随时间加重差异,保证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作为一名修复师,我也深刻地感受到近些年国家对古籍修复越来越重视,相关的拍摄和宣传越来越多,这也让古籍修复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走进人们的现代生活。唤醒了更多人的古籍保护意识,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到,怎么做会对古籍造成伤害,怎样保存会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古籍修复技艺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活态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局限于对前辈技艺简单的学习和继承,而是充分发挥年轻一代多学科背景的优势,将更多的知识技术引入到这一领域中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开拓视野,不断尝试创新创造,激发出新的活力。

内容来自:文旅中国 / 责编:勾晓庆

【转载声明】转载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若出现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告知,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国博林硕:保护古籍稿本,解决纸张酸化问题
下一篇:山东省图书馆职业“修书人”:妙手补千年,全在十指间
资讯推荐
服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