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纸质档案酸化危害及防治构想

时间:2020-07-16 09:55:40来源:《新上海档案》
来源期刊:《新上海档案》2006年 第6期
作者:董雅富  张燕
 
档案酸化
 
  纸作为档案的载体材料可谓源远流长,传统手工纸张更有“纸寿千年”之美誉。但在机制纸广泛使用后,纸质档案的长久保存已成为全世界的档案、图书和文物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即便其他各类载体档案呈急剧增长之势,纸质档案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馆藏主体的地位。纸的寿命长短将直接决定着其承载的档案信息能否得到持久的记录和延续,特别是永久档案能否得到“永久”保存。纸质档案酸化,就是档案保护工作中亟待进一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纸质档案酸化的危害
 
  在诸种对纸质档案实体可能造成危害的因素中,纸张老化是最令人无奈的,因为它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而机制纸的酸化则是造成纸张老化的主要原因。纸张中酸的存在将促使纸张中的纤维素发生水解反应,离解为水解纤维素或葡萄糖。纤维素水解后,由于聚合度降低,纸张强度随之降低。当纤维素聚合度降至200以下时,纸张就会完全脆化。如果完全水解成葡萄糖,纸张就会粉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此过程中酸不仅不会消耗,还会越积越多,危害也越来越大。酸化严重的纸张肉眼即可识别,如出现黄斑,呈现脆化现象,甚至有腐蚀形成的小洞,耐酸性差的字迹褪色、变色等酸还可使得纸张容易生虫长霉,增加纸张保护的多重风险。纸质档案也将因载体的过早老化、损毁而提前消亡。如果该纸质档案尚未实现介质转存或信息转录,档案信息将因自毁而湮灭,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二、馆藏纸质档案酸化的现状调查
 
  东华大学档案馆最近对馆藏纸质档案的酸化情况进行了调查。截止2005年底,东华大学档案馆馆藏纸质档案共有8个全宗,76462卷。我们等距抽取了50卷案卷,用纸张酸度无损测试笔对其进行酸度测试。纸张的酸化程度由PH值来表示。PH7为中性,小于、大于7时分别为酸、碱性。
 
  从1938年至2004年时间跨度为66年,总试样张数为2477张。据测定,PH值为4的有2134张,占总数的86.1%;PH值为5的有190张,占总数的7.7%;PH值为7的有153张,占总数的6.2%。其中:1949年以前试样,PH值在4-5之间的占总数的99.38%,PH值为7的只占总数的0.26%。1949年至1990年试样,PH值在4-5之间的占95%,PH值为7的占5%。1991年至2004年试样,PH值在4-5之间的占81%,PH值为7的占19%。
 
  “研究证明,纸张的PH值大于6.1只会慢速变质,而小于6.1就会快速变质,因此将61称为纸张酸性变质的临界值。”①而我馆抽样测试结果,低于临界值的合计已达93.8%。可见库藏档案酸化情况非常严重,如不及时对酸度高的档案进行去酸处理,纸质档案会加速老化,甚至面临被毁灭的危险。
 
  以上虽是我馆个例,但据研究统计,其他各类档案馆纸质档案酸化情况也不容乐观。例如:辽宁省档案馆在一项对馆藏民国档案、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三个年代段的档案酸度抽样测试中,PH值在5以下的占11.8%,在5~6之间的占71.6%,在6.1以下的合计占试样总数的83.4%。②上海市档案局曾于2005年底组织召开了全市档案安全保护状况调查工作总结会,会议焦点就是档案酸化与防治,与会人员对档案酸化状况普遍表示忧虑,认为档案去酸已是纸质档案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此外,目前人们对纸张酸化的关注还从专业领域延伸进公共视野。如2005年多家网站刊载“民国文献面临灾难性毁灭”一文。文中指出,经检测,国家图书馆几乎所有馆藏民国文献的PH值都下降到了4.5。相较图书,档案更具原始性、唯一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防治档案酸化势在必行。否则终有一天,我们将无法应对历史和公众的问责。
 
  三、纸质档案酸化的防治构想
 
  由于纸质档案酸化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根据其酸化成因采取一系列措施,实施全程控制,从而阻止或延缓这一过程。
 
  1、源头控制
 
  从源头抓起,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案。纸质档案带酸之初就是纸张生产之时,制浆、漂白、酸性施胶,使纸张与生俱来带有酸。此外,有些档案字迹材料也含酸,如蓝黑墨水中就含有硫酸。“人工老化实验表明,纸张保存的最佳PH值是7或略高”③也就是说,偏弱碱性的纸张耐久性最为理想。在我馆测试的1949年以前的242张档案材料中,有2张PH值为7,呈中性,50多年来没有酸化。如果对纸张材质、保管环境等酸碱度原因进行分析,可以肯定的是纸张带有弱碱性。由此我们设想国家档案局在全国档案部门推广使用无酸卷皮、卷盒的基础上,与造纸行业、科研院所合作,改革纸张生产工艺,增加碱性溶液处理过程,定点生产弱碱性的档案用纸,并大力推广碱性纸张,使弱碱纸成为档案专用纸,从源头上防止纸质档案的酸化。在这一设想尚未成为现实时,我们建议严格控制归档纸张的质量,各归档单位一律采用质量好的中性复印纸,同时激光打印、复印件选用高质量的墨粉,使字迹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过程控制
 
  除却先天因素,影响纸质档案酸化进程的还有很多后天因素,包括空气中的酸性有害气体及灰尘中的酸性物质,微生物如霉菌等分泌的有机酸,不同酸度材料间的酸迁移。即便是采用弱碱纸,受空气、灰尘、霉菌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档案在长期保存过程中也难免PH值逐渐降低呈酸性。因而过程控制在档案酸化防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由于档案主要是在库房环境下保存,严格规范的库房管理就成为实施档案酸化过程控制的主要措施。当然我们也设想在有条件的将来,纸质档案能在入库前先进行去酸处理。像法国有着十分先进和完备的档案保护技术。档案进馆时,首先进行去酸处理,而后用中性卷宗夹捆扎,再上架排列。④在库房管理中,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严格执行温湿度、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库房标准,像“八防”中的防潮、防霉、防光、防尘等措施也能延缓档案酸化过程。同时我们要对档案酸化的危害性和防酸的重要性予以高度重视,将档案保护思想渗透于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比如严格执行档案用纸、装具标准,在档案提供利用时采取各项保护措施。
 
  3、结果控制
 
  对于部分已严重酸化的档案,应及时采取抢救性保护揹施——去酸。这可以说是对酸化结果的治理与控制,使之朝档案长久保护的方向发展。档案去酸实质就是利用酸碱中和原理,用碱性物质将纸张中的酸中和。去酸方法主要有液相去酸法和气相去酸法两类,国外现在还采用纳米技术并进行过镀膜等探索。液相去酸法局限性在于必须考虑字迹材料的溶解性,且难以进行大批量处理。气相去酸法因对纸张、字迹的影响较小及可批处理档案而优于液相法,但它对设备及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我国在去酸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果,如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碳酸氢镁水溶液批量去酸法、甲基碳酸镁去酸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制的二乙基锌法,贵州省档案局研制的环六亚甲基四胺气相去酸技术等,还有些技术将去酸技术和纸张加固技术、防霉技术等结合进行,实现纸张的多功能处理。
 
  但现有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或小范围运用阶段,尚未达到大规模推广的要求。因而馆室在去酸时需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用的技术。像我馆有四个全宗是1949年以前的,这类档案除极少数用圆珠笔、钢笔书写外,基本上是用毛笔书写的,字迹材料都是亲水性的,遇水扩散,且纸张粗糙、厚薄不均、质量低下,酸化严重,增加了去酸的难度。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采用气相去酸法来处理更好。
 
  4、效果评价
 
  在对纸质档案进行去酸后,应适时进行效果评价,以便积累经验,确定是否扩大应用范围。效果评价可考虑从四方面进行:一是有效性,纸张去酸应彻底,最好在去酸后存留碱性残余物,酸性不易恢复,纸张寿命至少延长3-5倍;二是便捷性,纸张在去酸前挑选余地大,去酸技术及设备易掌握;三是安全性,去酸物质及碱性残留物对档案纸张及字迹材料无损害,对工作人员无伤害;四是经济性。处理费用应尽量低,讲求去酸效益。
 
  由于馆室间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之间存在的不平衡,在实施去酸及效果评价中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加大合作交流。应充分利用档案保护技术协会这一平台,一方面加强档案馆室之间的交流与互助,提高档案人员的档案酸化防治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应造纸协会、文物保护协会、科学技术协会等学术机构的联系,深化纸张去酸技术的研究和实践。
 
  二是推进纸张去酸专业化建设。由于档案去酸专业性强、要求高,为取得最佳成本效益,馆室可考虑将去酸业务外包给资信度高的专业机构来实施。像国外就有从事专门处理档案纸张去酸业务的公司。有条件的档案馆还可考虑设置可共享的去酸设备平台,在进行合理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外有偿提供去酸服务,这既可加快档案去酸整体进程,也可促进档案去酸专业化建设。
 
  总之,做好档案酸化防治工作,保护好档案,使历史和文化在我们手中延续,是我们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我们期盼着实用、高效、经济、操作性强的去酸技术和设备早日得到推广应用,从而破解档案酸化这一难题。
 
  注释:
 
  ①周崇涧、李景仁:谈谈图书馆纸质文献的酸化与脱酸,《图书馆界》,2004年第4期
  ②朱兰英:酸对纸质档案的危害及其思考,《兰台世界》,2005年第4期
  ③周耀林:档案纸张去酸技术,《中国档案》,1998年第12期
  ④何言、建忠:法国档案工作概况,《档案天地》,1997年第6期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199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