缣帛作为中国特有的高级纺织品,是华夏文明中的重要产物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的缣帛是由野生桑蚕丝为原料,经人工蚕茧加工后编织而成。缣帛的出现不仅使纺织业蓬勃发展,还成为了在纸发明以前最佳的书写材料。
帛书即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又名缯书,约起源于春秋时代,盛行于两汉,与简牍同时期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墨子》中写到“书于竹帛”,就是指写在竹简和燃帛上。
缣帛用作书写材料,则远胜于竹木。不仅因其质地轻软,便于携带保管,吸收墨汁更优于竹简。但因其价格昂贵,通常在皇室贵族中流通,主要用于书写公文、传达命令、书法绘画及往来信件。
现存最早的帛书,发现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是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的完整帛书。近代楚帛书的发现,证明即使在地下的环境中,缣帛仍能长久保存。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中,有绢、罗、纱、锦、绣、绮等,而最珍贵的是覆盖在棺上的一件彩色帛画。墓中还发现的10多种帛书,共20万余字,黑墨书写,字体为小篆和隶书,是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时期的作品。
在纸发明以前,缣帛和简牍是古代社会重要的书写载体,两者相辅相成,各有千秋。下一期,我们将带您“简”述历史 “牍”懂中华。
【参考文献资料】
商承祚:战国楚帛书述略,《文物》1964年9期;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