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知识分享 >

古籍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时间:2021-11-05 09:19:00 来源:张淑平《浅谈新疆地区古籍的保护》

目前,我国有大量古籍图书亟待修复。古籍在长期的留传中,不可避免地遭受了自然的侵蚀,纸张老化,粉化、焦脆等,而且可能受到过人为的损坏,如水浸、火烧、虫蛀、鼠咬等。有些古籍在入藏前就存在缺页、虫蛀、霉烂等痕迹。还有一些因为保护意识差,翻阅、使用不当,造成书籍的撕裂破损现象。古籍的维护就成了古籍保护的重中之重。

古籍的保护从手段上讲,一是延缓性保护,二是再生性保护。延缓性保护是指在不改变原件载体的情况下,对古籍文献进行修复、加固以及控制保存环境等延长原件寿命的过程,即在不改变原件载体的情况下,对古籍资料进行修复、加固以及控制保存环境等延长原件寿命的过程。再生性保护是指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将纸张载体上的古籍文献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上,以此达到对古籍文献的长期保护和有效利用的目的。

古籍保护

就古籍保护,笔者认为在建立保护理念的基础上,采取如下保护措施:

一、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建立国家级古籍修复室。古籍修复既是按照“整旧如旧”的方针,对破损古籍进行脱酸处理;采用空调或保湿机器控制温湿度;采用药物防止虫蛀等手段延缓性保护古籍,能够在限度内延长古籍的寿命,是保存和抢救古籍文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对全国各地古籍保护事业的投入,先后派人多次参加了国家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在古籍修复方面集聚了人才,但由于技术水平及资金投入等原因,目前尚无一家国家级古籍修复室,可以用来修复古籍善本。因此建立国家级古籍修复室是未来古籍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运用现代化技术,对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读者的阅读需求形成了古籍保护与使用的矛盾。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方法。

一是古籍影印出版。影印本古籍是最接近原貌的古籍,其作用在于可以取代原来古籍供人使用。2002年5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实施“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这是具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深远历史意义及社会公益性的伟大工程。2008年,《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出版并作为馆藏赠送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及全国高校图书馆,“再造”,使善本古籍化身千百,分藏于各地,从而确保珍贵文献的传承安全并扩大流通,促进古籍善本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利用。

二是拍成缩微胶片。缩微技术是使用照相技术,将纸质文献转换到缩微胶片上,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自动化处理、保存、检索、再现和复制还原。它的优点保存时间长、精密度高、技术成熟。近年来,缩微技术与新技术结合,先后推出了计算机输出缩微胶片系统、缩微品计算机辅助检索系统、缩微品自动检索传真系统等,极大地丰富了缩微技术的内涵,与计算机技术,影像传输技术和光盘技术相融合,形成一个具有多种功能,能适应不同需求的系统工程。这种方式对古籍善本的保护有重大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古籍善本传播的范围。目前,内地图书馆等藏书单位缩微胶片使用广泛。

三是进行全文数字化扫描、刻成光盘便于使用。古籍全文数字化既有利于保护古籍,也有利于使用这些难得一见的希世珍品得到广泛传播。笔者认为,数字化将是古籍保护的未来趋势。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原样原色保留古籍中的各类信息;保护成本较低,适用于很多古籍收藏单位;严格按规程操作,对古籍损伤很小;数字化古籍有利于读者的利用。

内容摘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的张淑平《浅谈新疆地区古籍的保护》一文。

【转载声明】转载内容是出于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若出现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告知,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纸质图书酸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下一篇:古籍修复保护中的8大常见损毁原因
资讯推荐
服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