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谨防纸质档案修复中的“保护性破坏”

时间:2020-06-09 08:57:44来源:《档案与建设》
来源期刊:《档案与建设》2008年第1期
作者:于成志
 
  摘 要:档案作为历史记录,有着参考和凭证作用,具有重要价值,大量档案需要长期保存,其中一部分档案要永久保存。但承载档案内容的物质材料的寿命又是有限的,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做好档案保护工作才能加以解决。虽然技术的发展促使档案载体正快速走向多元化,但现在馆藏档案的构成材料仍以纸质为主的情况并未改变。在纸质档案的保护工作中,对它的修复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缓解上述矛盾的重要途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
 
  关键词:档案修复,纸质档案,保护性,档案保护工作,历史记录,凭证作用,长期保存,永久保存
 
档案修复
 
  档案作为历史记录,有着参考和凭证作用,具有重要价值,大量档案需要长期保存,其中一部分档案要永久保存。但承载档案内容的物质材料的寿命又是有限的,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做好档案保护工作才能加以解决。虽然技术的发展促使档案载体正快速走向多元化,但现在馆藏档案的构成材料仍以纸质为主的情况并未改变。在纸质档案的保护工作中,对它的修复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缓解上述矛盾的重要途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
 
  在档案修裱过程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和意想不到的因素,会导致修裱件出现许多弊病和隐患。出现的弊病可以让人随时看得出,即时补救;而隐患藏于过程之中,往往是裱件下墙以后才隐隐而出。弊病和隐患都会对档案原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本文拟通过列举实际工作中这种隐藏于过程中的弊病和隐患,提醒档案工作者谨防纸质档案修复中的“保护性破坏”。
 
  一、对要修复的纸质档案应该科学界定
 
  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都存住利与弊两个方面,对纸质档案的修复工作也是如此。只有通晓档案的内涵,明晰档案修复的利弊,方能制定恰如其分的修复原则,并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修复。实际上,我们对档案修复工作的重视主要是在于其对档案的保护、收藏、使用等方面有利的一面,但就其在修复过程产生的弊病和隐患则经常为人所忽视。虽然,对纸质档案的修复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其新生,但是在修复过程中必然会对要修复的档案产生一些“伤筋动骨”的损伤,从而对档案的原来面貌产生了破坏。
 
  因而我们要辩证地对待档案的修复工作。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档案的修复工作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档案文件损坏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档案在长期保管和利用过程中,由于保管条件不好,使档案文件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损坏,有虫蛀、霉烂,有纸张自身老化而变脆的,有水浸成“砖块”的,也有受到机械磨损的等等。其实,档案原件的这种自然损伤对档案本身并不完全都是有害的“副作用”,这种纯自然的损伤也应该看成是一种历史痕迹,这种自然的历史痕迹是历史给予它的一种见证,应该在适当程度上予以保留。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历史对档案的这种“副作用”的有害性及其积极意义。在认识到其对档案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应该权衡它的利弊。应该对要修复的纸质档案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界定,明确什么样的档案需要及时修复,什么样的可以暂缓修复。为了最大限度的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更好的保管利用档案,保持档案的完整性和可阅读性,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我们应当对那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我们应当对那些已经破损了的档案文件予以积极地对待和关注,只有当这种“历史痕迹”开始以不寻常的速度增加以至于影响到其它档案文件或者影响到其自身的功能正常发挥的时候才应进行修复。
 
  二、纸质档案修复工作应该把握的几点原则
 
  1.保持档案文件的原貌,维护档案文件完整和安全的原则。尽量恢复原件的历史面貌,维护档案文件完整和安全,是档案修裱工作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保持历史面貌,不仅要保持档案移交时的形制,而且包括档案的字迹、图像、标记、色泽以及原有的风貌。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如果反映档案形成过程和特征的信息或“痕迹”丢失了,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凭证作用也就会大打折扣,使用价值也就大为降低。正是档案的这个特点,要求我们对档案实施修裱时,必须以保护档案固有面貌和历史痕迹为准则,做到不丢失只字片纸,也不能任意的增减和涂改,更不能损伤档案的历史痕迹,确保字迹图案不洇不散,做到修旧如旧、修旧如原。另外,必须在保证档案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方能实施修复。对于那些确实需要修补、托裱的残破档案,要审慎实施修复。能够局部修整的,不要扩大作业面积和范围;能小修小补者,不宜大修大动。若一味追求所谓的全面彻底的修复,实则是对档案的损害。如果档案修复后所含有的现代因素过多,或对档案原件的原貌破坏过大,那么修复后的档案就与复制件没有什么两样了。
 
  2.贯彻“最大限度的延长档案寿命”的指导方针,寻求维护原貌和延长寿命的最佳结合点。档案修复的首要原则在于尽量维护档案的原貌,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延长档案的寿命。正如前面所论述的,我们修复档案的原因在于其自然的历史痕迹或意外的损伤影响到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其实维护档案原件的原貌与最大限度的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此消彼长。正所谓“古籍重装如延医”,关键在于“延”字。这种对档案寿命的修复性延长必然是在对档案原貌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这种“最大限度的延长档案寿命”的原则不仅仅是在于对档案制成材料的加固,更重要的是在于对档案正常发挥其历史功用的寿命的延长。这就要求我们在修复过程中权衡利弊,寻求维护原貌和延长寿命的最佳结合点,在维护档案原貌的前提下,尽力采取一切措施最大限度的延长档案的寿命。
 
  3.对新技术、新材料的慎用原则。某项新技术作为我们的修复工具被选用时,要小心谨慎。新技术可能包括大量的操作,其中有些比别的方法更为有效,但是它并不总是比那些经受实践和时间检验的简易方法更容易掌握,且还有可能比传统的方法更容易出错。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时要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决不可用档案进行试验。特别是在用化学品进行处理时,一定要做预备试验,以免对档案造成过大的影响。如果贸然行事,就有可能发生损坏档案的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必须有选择地小心谨慎地利用现代技术,需要经过长期实验来评估它的效果。
 
  4.对传统技术辩证对待的原则。对新技术,我们不能迷恋,同样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于传统技术。在传统经验中,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不可避免的存在不科学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研究去鉴别,并以新技术,新材料加以代替。比如在传统修裱技术中,老技师们习惯于使用矾,把它放在浆糊里,或与胶配成胶矾水,对字画文献进行加固处理。将明矾用在字画文献上显然是有害的,会给档案文献带来酸性,从而加速其老化变质,因此必须禁用。
 
  三、纸质档案修复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标准,使操作过程规范化。我们国家传统的修裱工艺是伴随着纸质档案、图书、字画而产生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瑰宝,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使档案、图书、字画得以延年益寿,是一种经受了时间考验和实践经验的修复方法。但是这种传统的手工操作的修裱技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手工操作功效较低,操作随意性大。档案的修复工作不仅要有原则,还要有明确的法规和规则尺度,以及操作性很强的细则、条例和技术规范。就目前来讲,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尚无一整套在档案修复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现有法规的执行力度也不够理想,如此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加强,使档案的修裱工作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2.要根据原件性质制定修复方案及与之相适应的补救应急措施。根据档案的受损情况确定对档案的修复方案。到底是采用修补的方法还是采用托裱的方法,要做到量身打造,量体裁衣,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在修复技术的运用中要注意,能修补者勿托裱,能干裱者勿湿裱,能采用物理方法处理的不采用化学方法处理。由于档案制成材料成份复杂,性能不同,因此损坏情况也不相同。因此,使用的修复方法一定要经过试验,确有把握,保证修复方案的切实可行。同时,修复工作要有一定的补救措施,即档案修裱的可逆性。在弊端和隐患出现时,能保证恢复到修裱以前的状态,以便在将来有更好的修复技术出现时,可以消除目前的修复状态,恢复原状,改用更先进的技术。
 
  3.对档案修裱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明代修裱大师周嘉胄在其《装潢志》中提到“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他指出“古籍重装如延医”,如果“装潢非人,随手损弃,良工痛惋”。古人对人与修裱的关系做出了精辟的概括,认为对古迹进行重新装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档案的修裱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经过严格的训练是掌握不了的。档案修裱工作者担负着修复破损档案的重要任务,工作上的任何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档案修裱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相当的技术水平,还应当有严肃、认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政治责任心,粗枝大叶,怕麻烦的人是不宜从事这项工作的。
 
  4.修复工作务必一次成功。对档案的修复是一种破坏档案原貌的条件下进行的保护,每一次的修复都会对档案原件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而这种“副作用”的存在影响了档案修复工作的效果。如果我们在实际的修复工作中,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对某一件档案原件在短时间内反复的补缀或托裱,不仅会导致破损档案残片的位移或丢失,还会使档案载体强度下降,使修复中产生的“副作用”得到积累。这种造成新的破坏的多次重复修复,必然会加剧对档案原貌的破坏。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减少修复次数,减小修复力度。
 
  5.在修复档案的出、入库过程中应该做一些必要的处理。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季节里,库房内外的温湿度差距较小,但是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日,库房内外的温湿度有较大的差异。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将要修复的纸质档案转移到操作间,必然会使档案经历较大的温湿度变化。因此,在要修复的档案出入库以前,应该对它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在出库和入库之前设立一个缓冲间,以避免这种由于温湿度的剧烈变化而引起的损害。同样,修裱以后的档案由于浆糊和潮湿的因素,使霉菌繁殖的机会增加。因此,对于修复后的档案在重新进入库房以前一定要进行干燥和杀菌消毒处理,以免给库房带来新的污染源。
 
  6.修裱过程中的温湿度控制和防霉措施对修裱档案来讲,气候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人们谈到最佳装裱时机时,往往提到唐代张彦远“秋为上时,春为中时,夏为下时,暑湿之时不可用。”明代周嘉胄有“天凉天气未寒时,是最善候也”的论述。他们讲的时间实际上是指阴历十月前后。此时秋高气爽,温湿度相对稳定,裱件上墙干得透,下墙亦不会遇到异常反应。其实,气候因素归根到底就是温湿度的因素。实践证明,在相对湿度55%~65%的环境中进行修裱,最有利于裱件的平整。修裱所用的纸张与绢或绫,都是有机纤维制品,具有很大的吸湿陛。当相对湿度高于65%,受纤维膨胀的影响,裱件则松鼓。当相对湿度低于50%,受纤维收缩的影响,裱件则卷曲。修裱室的环境必须严格控制温湿度,特别是裱件经托裱在干燥过程中,更要注意修裱室温湿度的调节,以防止不合适的温室度导致霉菌的生长或对裱件的破坏。
 
  7.修复中所用材料应该符合要求。修裱用材是修裱工作的物质基础,选择良好的材料是成保证修裱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档案修裱的质量及档案安全,工作室、工作台、修裱工具、晾干设备、修裱材料等方面都应该符合一定的要求,以避免对档案原件造成二次污染或二次破坏。
 
  首先是对修裱用纸的选择。修裱用纸应该选用化学杂质少、薄而柔软并有一定强度,纸色较白且有较高透明度的优质纸。尽量使用有较强的吸收性能(其对水的吸收性能要尽可能的与档案纸张对水的吸收性能相近),并且与原件质地、平度、薄厚相同或类似的材料,保持载体的一致陛。以避免在托裱晾干的过程中,由于补纸与原件纸质厚薄差异或伸张幅度的不同而产生应力,导致修复后的裱件翘曲变形,整体强度变弱,造成再次破损。
 
  其次是修裱用粘结剂的配置。目前,我们一般都是使用淀粉浆作为档案修裱中的粘合剂。淀粉浆作为粘结用剂有许多独到的优点,但是也应该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唐代张彦远提出“凡煮糊,必去筋”。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选择浆糊的浓度范围要依据粘合对象的性质而定,如吸水性能、厚度等因素。同时,修裱托裱粘合剂的用量和浓度应该控制在最低限度,以保证裱件的平整柔软轻薄。
 
  最后是要注意修补过程中所用的水。在档案修复过程中,水的使用贯穿于纸张的始终。修复过程中应该使用蒸馏水,因为在自来水中都含有一定的余氯量;氯气的存在是有害的,会导致纸张的各种物理性能降低。
 
  参考文献:(略)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175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