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浅谈古籍修复中的古籍保护

时间:2020-04-29 08:55:18来源:《图书馆界》

        来源:《图书馆界》2008年第2期

        作者:孙永平(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摘要]本文通过在古籍修复中,修复材料的技法与古籍保护方法相结合的尝试,提出了对于古籍保护应采取修复与保护并重的观点。
 
  [关键词]古籍修复;脱酸;防虫;去筋
 
  古籍修复本就属于古籍保护工作的范畴。可是,一直以来,我们的古籍修复工作总是停留在遇洞补洞,遇脆化则托裱,讲防虫就除面筋,讲“整旧如旧”就给纸张染色等层面,什么防酸脱酸等古籍保护方面的工作都是书库管理方面的事情,全然与己无关似的。
 
  这种人为地把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割裂开的做法,一方面造成了古籍修复因循守旧、不求创新的局面,另一方面造成了社会对古籍修复工作的轻视,即古籍修复这一行当不过是修修补补。使得整个古籍修复行业人才难觅,处在被严重边缘化的窘境。
 
  对此,笔者认为,哪怕是仅从古籍修复的角度考虑,在对破损古籍进行抢救性修复的同时,必须把行之有效的古籍保护方法与古籍修复传统技法相结合,一并施之于对破损古籍的整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修复和保护古籍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古籍修复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应走什么样的道路的大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古籍修复工作才能够真正地称得上肩负起保护古籍的重任了。
 
  为此,笔者在长期的古籍修复工作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经过实践检验确为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1 古籍修复使用材料的预处理
 
  1.1 水的预处理
 
  在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的整个过程中,不论是调制糨糊、染纸配色,还是揭搓旧纸,清洗污渍、喷水倒平,都离不开水。因此,修复古籍时所用之水的性质,势必直接地影响着修复后的古籍纸张的纸性和纸质。以“黄柏水”为例:由于水中含有生物碱(可综合降解纸张酸性、防虫)和黄色素[1],用于调制糨糊,可以防虫避蠹;用于染纸,则防虫、脱酸可以兼得;用于托裱和喷水倒平亦如是。可见,在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之前,有针对性地对修复用水做一番处理,再用于古籍修复的各个环节以及对各种修复用材料的再处理是很有必要的。在此之后,通过古籍修复的各种技法施之于所修复的古籍,就可达到对破损古籍的修复与保护一举两得的目的。
 
  由于水在古籍修复中不可缺少的缘故,笔者在进行“古籍修复中的古籍保护”之研究时,始终把对水的预处理放在首要位置。
 
  1.2 糨糊的预处理
 
  凡是对破损了的古籍进行修复,不论是何种破损情况,都离不开粘接材料——糨糊。由此可见,糨糊在古籍修复中的重要性。
 
  可是从1983年,笔者在浙江省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至今,各地图书馆在古籍修复工作中及其所举办的各类古籍修复培训班上,关于糨糊调制,仍无外乎是“面粉去筋”,鲜有更好的防虫办法,更不用说防酸脱酸了。
 
  使用这样的糨糊修复古籍,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虫厄的危害,尤其是在修复中,需要使用较稠的糨糊、或大量地使用糨糊来托裱,使得修复后的古籍容易再次遭到虫蛀和霉变,弥足珍贵的古籍处在破损——修复——再破损……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境况中。
 
  怎么办?因噎废食?任由破损了的古籍躺在书库里,而不施以救治?这对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人而言,无异于是一种犯罪。如果把责任推诿于书库管理方面,试问,在当前情况下,放眼全国,又有几家图书馆能够具备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书库那样的条件呢?估计修复用浆,当然要“去筋”,但仅此还不行,还必须在调制时,根据待修古籍的具体情况,使用经过预处理的水来调制方可。在操作中,应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1)修补孔洞时,糨糊不宜太稠。
 
  (2)修复返酸脆化严重的书页,需要托裱时,应先对书页的PH值进行测定,以测定出的结果,作为判断调制糨糊的生物碱浓度的依据。PH值越低,则适当增大生物碱浓度。与此同时,纸色的深浅也需一并考虑。
 
  (3)预处理过的糨糊的颜色,与配纸、染纸一样,要略浅于破损古籍书页的纸色。
 
  总之,古籍修复用浆,再不能像以往那样仅仅是“去筋”,而是要使糨糊兼具脱酸、防虫和美观(配染色)等多种功效。当然,“宁稀勿稠”[2]是糨糊在调制和使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因为这是做到“可逆性”这一古籍修复原则的前提和保证。
 
  1.3 纸的预处理
 
  古籍修复用纸,为追求“整旧如旧”之目的,往往只注重表面的处理——染色,而忽视对纸质的改善。古籍修复用纸虽然是新纸,但是,由于长期受存放环境影响,返酸、虫蛀等现象普遍存在。如若不对之进行整治,就直接补、裱、镶、衬、接于所修复的破损古籍,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但凡是用来修复古籍的纸张,在使用之前,都应进行预处理。或染色,或脱酸、防虫。水的预处理,对这些问题都能给予很好的解决——刷染或浸染。
 
  在修复古籍时,不论是补孔洞,托裱、镶衬,还是做护页、封皮,用这种经过预处理的修复用纸,加上经过预处理的水、糨糊等修复用材料,可以由表及里地对古籍进行修复,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纸的预处理过程相对简单,只需掌握颜色的深浅,即经预处理后,修复用纸的颜色略浅于待修复的破损古籍的纸张的颜色即可。
 
  2 修复孔洞的技法
 
  再好的修复材料,若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修复技法,亦不可能对破损古籍达到理想的修复和保护效果。
 
  以孔洞这种最为常见的古籍破损情况为例:以往在修复孔洞的时候,是遇洞必补,即使是书脑上的线I11{~纸捻眼也必补无疑。这势必就造成了修复时施浆过多和修复后需加大锤平力度这两大弊端。特别是后者,必然会直接地破坏古籍纸张纤维,降低了纸张的拉力。这对古籍无疑是一次严重的机械性的损害。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对修复孔洞的技法进行了改进。
 
  笔者在浙江省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时,应颐昌老先生曾在课余与笔者谈起,过去的一些古籍修补工匠,为了生计而赶工,常常是对孔洞只补一眼,笔者正是受到了此故事的启发,从修复孔洞着手,探索和改进修复孔洞的技法。
 
  2.1 孔洞的修复
 
  虫蛀孔洞有大有小。对大的孔洞,仍然是遇洞必补,即全补;对小的则只补一眼,即单补;必须对着光源才能透见的微小孔洞,则不补。
 
  在实际操作中,全补、单补和不补的区别,并无一定之规,全凭经验与灵活运用。如遇到小的、可以单补的孔洞,但洞缘有撕裂时,则还是应该全补。
 
  2.2 线眼、纸稔眼的修复
 
  原则上,对线眼和纸稔眼可以不去补它,以免再次打眼,损伤书脑。所需补的是向内已破损到边栏、或向外已破损到书背的线眼或纸稔眼。
 
  若按以上修复孔洞的技法来做,则对古籍具有以下的保护作用:
 
  (1)修复后的书页极易锤平,有时甚至不用施锤,可以直接压平。这对古籍纸质的保护,无疑是有利的。
 
  (2)极易于装订平整,不需齐栏,不需重开眼,不需砂书,更不需裁书。其原因在于有了至少六个眼来定位,齐书易,进而不仅保护了书脑,亦更好地保护了古籍书品的原始面貌。
 
  [参考文献]
 
  [1]李致忠.肩朴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2]朱赛虹.古籍修复技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143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