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讲解了民国纸质档案文献脱酸的必要性,那么脱酸效果如何验证和认定呢,怎样才算有效?哪种情况算脱酸失败?本期我们就来科普一下国际标准对脱酸的要求及需要达到的效果认定。
国际标准ISO/TS 18344:2016(E) “脱酸过程的有效性”将脱酸定义为:脱酸是中和纸中的有机酸和无机酸并在纸内沉积碱性储备的过程,碱性储备是作为抵御日后纸上的任何酸性活动的缓冲剂。为此,该标准对脱酸的效果提出了以下要求。
1、pH 值
国际标准要求:经脱酸处理后的纸张的pH 值要高于6.5。
▼下图:pH值低于3.5的档案文献,酸化非常严重
2、碱性储备量
脱酸结束后,纸内必须留有一定量的碱性储备,以足够抵御来自环境影响或因纸张自然老化而再次被酸化。纸张脱酸处理后最小的碱性储备量应是 0.5%,以MgCO₃表示。
▼下图:经Bookkeeper脱酸处理后,民国档案文献pH值上升到7.5以上,效果良好
3、脱酸的均匀性
是指碱性储备和 pH 值在去酸后的整片纸张和整本书中分布的均匀情况。在脱酸不均匀或不彻底的区域,纸张的微观结构中可能存在酸性区域(即酸性核心)或酸性物质。在这些区域内,pH 值会因纸内持续产生的酸而进一步降低,即返酸。
由此可见,脱酸的彻底性和均匀性是纸张脱酸后在相当一段时期保持稳定的基础,若脱酸仅仅停留在纸张表层,碱性物质就无法中和深入纸张纤维孔穴内的酸,返酸就会在短期内可以观察到,这类脱酸就是失败的。
【民国档案保护】相关推荐
第1期 看红色档案保护的重要性
第2期 比古善本更难保存的缘由——机制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