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旧书“掉渣”为哪般|漫谈民国书刊用纸

时间:2020-02-25 10:48:11来源:《藏书报》

 文章作者:荣 杰


民国古籍酸化脆化掉渣现象
 
  收藏民国文献的朋友都会注意到,有些藏书已经泛黄,甚至稍加翻动就会“掉渣”。这种情况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民国书刊中十分普遍。那时候我在书库里整理民国书,经常是一天下来衣服上都是纸渣碎屑。即使是轻轻地翻动,这 些如同头皮屑一般的碎屑还是不可避免。
 
  这种“盛产头皮屑”的纸主要是白报纸。
 
  白报纸是民国时期人们的一种习惯叫法,在不少史料中常能见到,但并不准确。按照现在的纸张分类,则称为新闻纸。当时,还有叫报纸、普通印书纸的,大体都是指新闻纸。根据相关专业文献记载,新闻纸是用碎木纸浆、亚硫酸盐木浆及苛性钠木浆所制成。碎木纸浆因价格低廉及抄造便利,故多以此为主要原料,约占新闻纸全部成分的百分之七八十。由于新闻纸的生产成本相对低廉,且较适于书刊及报纸的印刷要求,因此在出版印刷中使用最为广泛。我所见到的国图馆藏民国书刊(不包括线装书)及报纸中使用最多者即为新闻纸。依经验判断,除抗战时期外,新闻纸图书占民国时期图书总量的80%以上,新闻纸期刊则占民国期刊总量的90%以上,至于报纸则几乎百分之百使用新闻纸印刷。当时有人曾经说“白报纸一项,在国内用途最大”,由此看来是有根据的。
 
  白报纸如今的颜色基本上已经不再白了,而是多呈现出黄褐色(类似牛皮纸的颜色)。一些时间相对较早(如上世纪20年代出版)和纸张质量较差的书,颜色就更深一些,相应的碎屑也就更多些。从文献保护的角度说,这种情况叫纸张老化,一旦老化就会出现变色变脆的情况。如果一直发展下去,最终就变成了一堆纸屑。所以这个问题对于书籍来说是致命的,堪称书籍的“癌症”。
 
  新闻纸为什么如此容易老化呢?简单来说,纸张是由无数纤维铰链在一起构成的。可以说,纤维就是纸张的骨骼筋脉。而纤维一旦大量老化断裂,纸张自然也就距离“粉身碎骨”不远了。加速纤维老化的因素中,酸性物质是主要的一种。而新闻纸中本来有大量的碎木纸浆,纸浆中大量含有一种叫木素的物质,木素本身并不稳定,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酸性物质。于是,它就成了新闻纸中自断筋骨的癌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酸性物质对纤维的破坏越来越大,新闻纸自然也就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老化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民国时期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1926年10月22日《申报》登载的《书籍的装订和印刷》一文中就指出,“最坏的是新闻纸,时间一长,色便变黄了”。
 
  一些史料中还记载了一种瑞典纸。据《邮局代购书目目录》第一期下册(民国24年1月交通部邮政总局所辖驻沪供应处出版)记载,北平的景山书社1933年7月初版的《左氏春秋考证》《诗辨妄》,1933年4月初版的《朱熹辨伪书语》,1929年12月初版的《我学大纲》等书均曾使用瑞典纸印刷。我曾经专门找来其中的几本查看,发现这些标注了瑞典纸的书,外貌特征同白报纸本几乎一致,只不过比常见的新闻纸要厚实一些,同样已经变色发黄了。后来翻阅史料也验证了我的判断。瑞典纸其实也是一种新闻纸,不过因为它的品质比较好,便用出产国的国名来命名,以区别于一般的新闻纸。曾有人将瑞典纸、一般新闻纸和道林纸进行过比对,称“瑞典纸优于报纸而次于道林纸”。
 
  在新闻纸大行其道之前,还有一种机制纸曾经广泛使用,这就是有光纸。有光纸是一种薄页型、单面光的文化用纸,因其正面光滑,反面毛糙,取正面之性质,故命名为有光纸。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常称这种纸为雪连纸或粉连纸,出版界、印刷界则更多称之为洋毛边,有些文献中还称为油光纸,所见文献中亦有称为蜡光纸的,如上海文明书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出版的《群学肆言》版权页即标注为蜡光纸。今天常见的清末民初扫叶山房、文明书局等老书局的石印本线装书,大部分是用有光纸印制的。据说,用有光纸印制书刊是我国独有的“发明”。
 
  有一种说法是,用有光纸印书是商务印书馆夏瑞芳想出来的,商务所出的《通鉴辑览》即用有光纸印刷。1936年2月21日《申报》所载《上海之造纸业(三)》对有光纸的兴衰曾有简略的概括:“从前各书局印刷小说、教科书等所用纸张,以有光纸为最多,故各洋行常有大宗订货。近年来报纸售价低廉,如与有光纸比较,相差无几,且有光纸仅能一面印刷,不若报纸便利,因是各书局均已改用报纸,即墨色石印书局印刷旧式书,亦皆改用报纸,故近来有光纸销路已大不如前矣。”
 
  因为有光纸中也含有大量碎木浆,所以和新闻纸一样,它也存在严重老化的现象,很多已经不堪翻阅了。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避免这两种纸张的书暴露在日光和高温环境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纸张的老化。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85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