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中国古籍装帧形制的演变过程

时间:2019-12-31 16:22:32来源:

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甲骨3000年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为了便于保存,将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甲骨文

 

青铜器铭文

 

 金文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

 

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竹简装

 

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

 

 竹简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

 

帛书装

 

 帛书

 

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卷轴装

 

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

 卷轴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

 

 卷轴装

 

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

 

经折装

 

经折装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

 

 经折装

 

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旋风装

 

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

 

旋风装

 

旋风装大约盛行于唐代。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龙鳞装

 

蝴蝶装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

 

蝴蝶装

 

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

 

 蝴蝶装

 

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包背装。

 

包背装

 

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

 

蝴蝶装与包背装图解

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线装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

 

 线装古籍

 

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之后便是平装书籍的出现,随后衍生精装、活页装等。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一本书的诞生,从外面的选纸、排版、封面、装帧,到内容的选择、加工、整理、设计,是一场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碰撞。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54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