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中小型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探析

时间:2021-01-19 09:13:36来源:《传媒论坛》

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14期

作者:曾立宇
 
  摘 要:民国文献具有重要价值,亟待抢救保护,目前众多中小型图书馆受多种因素影响,未能有效开展相关工作。本文探讨中小型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策略,包括加强保护意识,建立专藏开展普查整理;采取适当合理的保护措施,优先实施原生性保护,谨慎选择再生性保护,改善保存条件,减少流通使用,避免原件损伤;积极参与项目,扩展合作,提升工作质量和成果,建设专题特色资源,为图书馆事业和历史文化传承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图书馆;民国文献;文献保护
 
民国文献保护
 
  一、引言
 
  民国文献泛指1911年至1949年在中国形成或有关中国的图书、报刊、手稿等文献[1],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大、中、小型图书馆中。近年来,随着民国文献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研究,部分大型图书馆已对民国文献展开进一步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取得一系列成果;2012年,国家“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 正式启动,面向全国推广实施。然而在收藏民国文献的中小型图书馆中,由于民国文献难以保存,管理人员保护意识不足,缺乏经费、技术、人力、场地等,保护工作普遍停留在初始阶段或尚未开展,大量基础性工作亟待完成。有鉴于此,本文针对国内中小型图书馆,探讨如何有效开展馆藏民国文献保护工作,并为进一步深化和文献开发利用等其他工作打好基础。
 
  二、加强民国文献保护意识
 
  (一)民国文献具备重要价值
 
  1911年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产生重大深刻变化的转型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从封建王朝向现代社会的演变,革命及战争此起彼伏,古今中外文明碰撞交融,思想交流高度活跃,学术发展开启全新局面,出版业也达到空前繁荣与革新,由此形成大量种类丰富、内容翔实的文献。这些文献承载了这段特殊时期的各种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和学术价值;由于当时中外多种印刷技术和装帧形式并存,文献中又蕴含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版本价值;而随着时间推移,民国文献的文物价值必将持续提升。总体而言,民国文献的重要价值并不在古籍之下,但受“厚古薄今”观念影响,民国文献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妥善保管,加强图书馆人乃至社会各界对民国文献的重视和保护意识,是开展保护工作的首要前提。
 
  (二)大量馆藏亟待抢救保护
 
  《我国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状况调查》[2]等诸多调查研究表明,国内图书馆民国文献保存现状堪忧,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老化和损毁情况。一方面,民国文献大多“先天不足”,纸质酸性强、质量差、寿命短,装订结构不合理,导致目前大量出现发黄、脆化、破损等问题。另一方面,保护条件不到位,许多图书馆未为民国文献提供安全适当的存放条件,一些民国文献甚至仍与现代文献混合排架,参与流通,文献的自然老化和损毁无可避免且面临加速。早在2005年,时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詹福瑞就曾强调,“如果不及时抢救,民国文献将在50年到100年内消失殆尽!”,为避免文献历史出现“民国断层”,民国文献保护工作急需全面迅速实施。
 
  三、有针对性开展普查整理
 
  鉴于民国文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图书馆有必要对馆藏民国文献建立专藏,实行专门的整理、保护、开发利用及读者服务。普查是开展保护工作的基础,须从所有馆藏中查清民国时期的报纸、期刊、图书、手稿等,统一编目,逐一登记和核对版本、数量、种类、破损情况、装帧形式等具体信息,建立和完善民国文献目录。值得注意的是,“摸清家底”不单只为保护工作提供依据,为减少有限人力和原件的反复投入与使用,普查过程中可以将部分下一阶段工作内容适当前移,有意识地为文献开发利用做准备,收集记录更多有用信息。
 
  例如,因受当时出版业态和革命战争等因素影响,民国文献存在多地出版、同年多版、“伪装本”等诸多复杂情况,因此著录信息应尽可能详细客观,真实呈现其原始面貌,以利于完整有效地发掘和揭示文献价值,更好地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服务。又如,在整理过程中留意分析和总结馆藏民国文献的特点,关注和标记特色、珍稀、价值高或有其他特殊之处的文献资料,不但有助于在制定保护方案时分类定级、判断顺序、选择适当措施,而且能够为建设专题特色资源完成部分前期准备;其中,地方性文献往往为当地独有资源,既是反映本土历史与文化的史料与文物,也是当前地区开展旅游开发、城市规划、经济建设、学术研究、文化遗产保育活化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应当予以特别关注,及时归纳和整理,优先加以开发利用。
 
  四、合理选择实施保护措施
 
  (一)优先实现原生性保护
 
  对于民国文献原件,脱酸和加固是抢救和延长寿命的有效做法,但需要大量资金、人力和成熟的技术支持;民国文献修复在方式、技术、材料上也与传统古籍有较大差异,专业人员存在较大缺口。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并不具备相关条件。“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妥善保存原本以待條件充足再行加工,警惕因不当处理造成二次破坏,这一原则应贯穿于民国文献保护工作始终。相对而言,预防性保护手段则更具可操作性和紧迫性,主要包括尽量为文献创造符合标准的存放条件,争取设置单独库房,通过空调等设备保持恒温恒湿,采取措施防止光照、粉尘、有害生物和气体的危害;条件允许情况下,还应为民国文献配制无酸保护性装具;与此同时,限制原件的流通和复印、扫描等操作,仅限在馆阅览,并尽量以影印件、出版物或数字资源替代原件,减少原件的使用和损坏。
 
  (二)谨慎开展再生性保护
 
  再生性保护是通过影印、出版、缩微、数字化等方式,将文献内容复制储存到其他载体上。这一方式不仅能长期保存文献内容,也可以替代品减少原件的使用,文献资料还能够得到更广泛、便捷和深入的开发利用。不少图书馆已开展相关工作,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果。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复制过程中的翻动、按压、光照、拆解等操作极易对脆弱的原件造成伤害,加工工作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因此,再生性保护应当谨慎实施。图书馆可全面了解现有出版物、数据库、缩微制品等,尽量利用已有成果,对确有必要自行复制的馆藏民国文献,如特色、珍稀馆藏,再制定安全合理同时确保质量的方案,以不损坏原件,不实行无法复原的处理为前提实施加工;实施过程中必须随时密切保护原件,争取借助优良的技术和设备,恰当的文献预处理等,尽可能一次形成高质量成品,降低对原件的反复使用和二次伤害。
 
  五、参与项目拓展合作交流
 
  民国文献种类数量繁多,但目前仅有少数大型图书馆具备脱酸、加固、修复的条件,再生性保护成果也存在过度集中、重复建设的突出问题;众多中小型图书馆则存量有限,保存状态不佳,保护工作所需条件也有所欠缺,因此,不同机构之间有待相互联合,统筹协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等实践经验表明,大型项目和数据平台所提供的经费、技术支持与统一标准,能够有效促进各成员馆实行规范化的文献普查和整理,改善文献的保存和修复条件;馆际互通、专家指导及合作开发,则为图书馆提供交流借鉴和拓展提升的机会与渠道,对于目录建设、人才培养、数字资源开发、专题文献出版、技术研究应用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中小型图书馆可积极争取,通过参加项目、培训、研讨活动等,与图书馆、出版社、高校等其他机构合作,购买使用影印件和数据库,加强宣传争取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等各种方式,推动本馆保护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水平与成效,进而参与国内外民国文献资源整合、保护、共享与交流,使民国文献的价值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发挥。基于当前图书馆体系,尤需考虑充分发挥中心馆的作用与优势,引导协调多馆互补互助,层层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民国文献保护工作不断深化前进。
 
  六、结语
 
  图书馆的职责与使命,一方面是文献资料的收藏,一方面是文献资料的使用。各民国文献收藏单位的保护工作,是文献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也是海内外民国文献事业总体中的一分子。中小型图书馆条件有限,在民国文献保护工作中,更需秉持开放理念,既要有前瞻意识,长远规划,综合考量,以较少投入最大程度做好本馆的普查整理、条件保障、人才培养和读者服务,也要具备全局意识,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发掘特色,找准定位,开放合作,拓展交流,在提升民国文献工作的同时,履行自身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为图书館事业和历史文化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杜晶.民国文献的界定与分类刍议[J].社会科学战线,2017(06): 278-282.
  [2]林明,张珊珊,邱蔚晴,肖晓梅.我国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状况调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02):55-62.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323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