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地方古籍文献保护利用现状及思考

时间:2020-11-25 14:57:01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作者:郭金莲
 
  关键词:古籍;图书馆;阅读;数字化;保护;修复;服务;开发;收藏;流通
 
古籍保护
 
  地方古籍是先辈们留下的珍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记载了当时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历史事件、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后人了解历史,进行学术研究及教育传承的重要资源。鉴于古籍的保存要求,长期以来,地方文献机构对其使用和利用的态度是保守的,仅供小部分学术研究者和文献工作者阅读或接触。在当今信息传播迅猛发展,传播方式不断创新的形势下,古籍的保护与利用也要寻求一种新的模式,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及经济价值。
 
  地方古籍文献保护现状
 
  当前地方古籍保护利用的现状大致如下:一是保护观念陈旧。古籍因存世数量稀少而珍贵,被地方收藏机构视为珍宝,并采取深藏、限制流通的方式保存,使得大众读者与古籍文献无缘。这种“重藏轻用”的旧观念严重制约着古籍的开发与利用。
 
  二是专业保护人员匮乏。古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古汉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目前地方图书馆的古籍专业人员短缺,古籍文献服务单一,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咨询、整理、编目工作,古籍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个别地方图书馆由于古籍收藏数量偏少,几乎没有古籍认定与修复人才,对古籍藏品疏于管理,珍贵古籍腐损的风险很高。
 
  三是保护技术不完备。古籍数字化、复制、影印是解决古籍藏与用的最好方法,可以使古籍长期保存,并能对外实现文献传递、借阅服务。但古籍数字化还存在技术上的弊端,如古籍中的不少生僻字、异体字在现代电脑系统字库中不存在,尽管有些古籍收藏单位已开展数字化处理,为了不影响浏览,通过下载相应字库来解决,但还是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给古籍的开发利用带来很多的麻烦。另外文献二次开发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存在对原文献造成破坏的风险。因此,地方图书馆都在观望,致使这项工作进展缓慢。
 
  历经几百年沧桑的古籍文献,都存在着日益发黄、酸化、腐损的问题,个别地方传统的或民族特有的手抄及口头流传的古籍文献,还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抢救修复与开发利用刻不容缓。
 
  以新理念新模式加强利用
 
  传统图书馆只是提供文献阅读服务的机构,一般都是到馆阅读,服务内容单一。随着阅读服务理念不断创新,如今的图书馆不再是书放在那里等人来翻,而是按需采购,合理调配,并通过不断创新阅读服务模式发挥图书馆的最大价值,为经济社会服务。
 
  为后人所用才是古籍文献资源收藏保护的真正意义所在,考虑到古籍保护的特殊要求,做好利用工作的前提是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的保护修复队伍。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籍的修复技艺,一方面要能够掌握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科技的发展为阅读提供了更多彩的方式,从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再到有声阅读,给古籍的开发利用带来了美好前景。对于古籍的存放,既使是最好的环境条件、最专业的修复技术也只能减缓它的损伤,无法阻止它自然的老化,而利用数字化、缩微复制、影印等现代技术,不但可以促进古籍文献的流通,还可达到最大时效的保存。目前,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型图书馆已经开展了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并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使古籍保护成果全社会共享。地方图书馆应在专业力量薄弱的条件下,积极主动向已开展这项工作的同行取经,互相扶持,尤其要处理好古籍整理和开发利用中的版权问题。
 
  采用总分馆模式整合古籍资源,联合开发利用。由于区域经济水平不一,各级地方图书馆古籍保存条件与开发能力参差不齐。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有了良好的平台,可采用总分馆模式将地方古籍文献进行完整对接、交流,实现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联合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古籍的流通,避免重复性研究,同时也减少了版权纠纷,大大节约了成本。
 
  全民阅读联盟作为社会公益组织,可以整合、调动可利用的文化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在社会上形成合力。地方古籍在“阅读大联盟”中可实现全民交流合作,吸纳社会经费支持,共同开展古籍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研究与协商,以展览或讲座的形式在全社会内开展古籍保护宣传,拓宽古籍的社会服务领域,有效提高古籍利用率。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285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