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对善本古籍特藏文献酸度的检测与分析

时间:2020-09-18 09:51:27来源:《档案学通讯》
文章来源:《档案学通讯》
作者:李景仁,周崇润
 
  [摘 要] 文献的酸度对文献的保存寿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掌握善本古籍特藏文献的酸化状况,笔者于2001年对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特藏文献纸张的酸度进行了全面检测,取得了大量而又十分珍贵的数据。本文介绍了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特藏文献酸度检测结果,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还提出了对善本古籍特藏文献防酸去酸建议。对于掌握善本古籍特藏文献的酸度现状,以及制定防酸、去酸计划和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善本古籍;特藏文献;酸度检测;文献保护
 
  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典藏浩如烟海。但由于长期战乱,天灾人祸,以及恶劣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害生物的侵蚀,至今已损失大半,珍藏数量十分有限,不会再生。这些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十分珍贵,是我国文献保护的重中之重。国家图书馆是收藏善本古籍特藏文献的重要单位,该馆收藏的善本古籍特藏文献包括中文善本古籍文献、西文善本文献、民族语言文献、新善本(革命历史文献)、舆图文献、金石拓片、敦煌文献、名人手稿等。近代研究证明,酸是加速图书文献纸张老化变质的重要因素,图书文献纸张的变色、脆化主要是由于酸化引起的。我国的善本古籍文献,都是由手工纸印制和书写,由于是手工抄造,无酸性填加剂,出厂时一般呈中性或微碱性(pH值7.5~8.5左右)。因此,我国的善本古籍文献历经千年而不毁,许多文献至今仍完好如初,有“纸寿千年”之誉。但是,由于现代工业的兴起,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产生了大量的酸性气体,对古籍文献的酸化创造了条件,导致善本古籍文献酸化速度越来越快,严重威胁善本古籍文献的安全。而民族语言文献、新善本文献、名人手稿等文献大多是近代和现代的化学浆纸或机械浆纸,生产中加入酸性填加剂,其酸度更严重。
 
  为了解我馆善本特藏文献的酸化程度和现状,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为制定善本古籍特藏文献的防酸、去酸规划提供依据,笔者于2001年采用无损测酸技术对馆藏的善本特藏文献的酸度进行了全面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检测准备
 
  1.1 检测藏品范围
 
  此次检测以中文善本古籍为重点,还包括西文善本、民族语言文献、舆图文献、金石拓片、敦煌文献、新善本(革命历史文献)、名人手稿等。同时选择部分名著名篇,如《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敦煌文献》、《巴金手稿》、《新青年》、《文革小报》等,基本涵盖了馆藏的全部善本古籍特藏类型。
 
  1.2 检测藏品纸种
 
  善本古籍特藏文献的纸种非常复杂,有数十种甚至更多,不可能全部检测,此次检测遵照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原则,选择了皮纸、竹纸、化学浆纸、机械浆纸、草纸、贝叶等。
 
  皮纸(以韧皮、麻抄造的手工纸)—中文善本古籍文献、舆图文献、敦煌文献、金石拓片中含量较多。竹纸(以竹子抄造的手工纸)—中文善本古籍文献、舆图文献、敦煌文献、金石拓片中含量较多。化学浆纸(以化学浆抄造的纸)—名人手稿、新善本、民族语言文献含量较多。机械浆纸(以机械浆抄造的纸)—新善本含量较多。草纸(以稻草手工抄造)—名人手稿、民族语言文献中出现。贝叶(以贝叶书写的文献)—民族语言文献中出现。
 
  1.3 检测藏品的年代
 
  善本特藏文献的年代跨度非常大,为有代表性,我们选择了唐、宋、元、明、清、民国和解放后各个历史时期的藏品进行检测,以明清藏品为主。其中善本古籍文献、敦煌文献均是明清及明清以前的藏品;舆图文献、拓片和民族语言文献以明清藏品为主,还有部分近现代文献;新善本和名人手稿均为近现代藏品。
 
  1.4 不同损坏程度藏品的选择
 
  同一种藏品由于损坏程度不同,其酸度可能也有区别,为有代表性,需要选择不同损坏程度藏品进行检测。我们将藏品按损坏程度分为严重破损、中度破损、轻微破损和无破损,按变色程度分为严重变色、中度变色、轻微变色和无变色,每部分藏品都选择一定的比例检测。
 
  1.5 检测藏品的部位
 
  由于藏品的部位不同,受环境的影响可能也有区别,因此藏品的各个部位都要检测到,才具代表性。我们将每件藏品按上、中、下和中部、边缘设定5个点,每点测定一个值,取其平均值。
 
  1.6 检测藏品的数量
 
  本次检测善本特藏文献共75种,含5万余册,各类藏品数量如下:中文善本古籍25种,含4万余册;西文善本12种,含5000余册;新善本10种,含90余册;民族语言文献7种,含1000余册;舆图文献7种,含1000余册;敦煌文献3种,含10余册;名人手稿5种,含1000余册、件;金石拓片6种,含9册、件。
 
  1.7 测酸仪器
 
  为了既不损坏图书,又达到测酸的目的,此次测酸采用了PHS-3C型无损测酸仪,pH值测试精度0.01。
 
  2 检测结果与分析
 
  2.1 各类文献的酸度(见表1)
 
表1
各类文献的酸度
 
  在文献保护领域,一般将文献纸张的pH≧7称为中性或碱性,pH6.0~6.9称为低度酸化,pH5.0~5.9称为中度酸化,pH<5.0称为严重酸化。从表1可以看出,按此酸化程度分级标准,我馆的善本古籍特藏文献已在低度酸化范围,并接近中度酸化。其中中文善本古籍文献、西文善本文献、敦煌文献、金石拓片属低酸化文献,民族语言文献、金石拓片属中度酸化文献,新善本文献属严重酸化文献。
 
  2.2 各纸种和各年代文献的pH值(见表2)
 
表2
各纸种和各年代文献的pH值
 
  从表2可以看出,皮纸文献酸度最低,机械纸文献酸度最高。酸度从低至高的排序是:古皮纸—古竹纸—化学纸—草纸—贝叶—机械纸;明清时期文献酸度最低,民国时期文献酸度最高。酸度从低至高的排序是:明清时期文献—解放后文献—明代前文献—民国时期文献。
 
  2.3 不同酸度文献所占的百分比例(见表3)
 
表3
表3.jpg
 
  从表3可以看出,明清中文善本文献未酸化占33%,西文善本文献未酸化占8%,这部分文献目前不需要去酸,但需要采取积极的防酸措施防止酸化。75%的明前中文善本文献、14%的明清中文善本文献、8%的西文善本文献、20%的新善本文献、57%的民族语言文献、71%的舆图文献、33%的敦煌文献、50%的金石拓片和60%的名人手稿文献应该去酸处理。80%的新善本文献和29%的民族语言文献必须去酸处理。
 
  2.4 结论
 
  从上述检测结果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善本古籍特藏文献已大部分酸化。其中酸化最严重的是新善本文献和民族语言文献,中度酸化的是舆图文献、名人手稿、金石拓片和明前中文善本文献,轻度酸化的是明清中文善本文献和西文善本文献。
 
  3 对善本特藏文献防酸去酸的建议
 
  从本次检测结果看出,我国的善本特藏文献已经大部酸化,应该立即着手开展防酸去酸的研究与实施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3.1 研究制定善本古籍特藏文献储藏环境相关标准,特别要严格规定文献贮藏环境的酸性有害气体浓度。研究并采取措施将文献环境的酸性有害气体含量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目前博物馆已经有了相关标准,规定文物库房SO2、NO2 ≦ 0.01mg/m3。
 
  3.2 充氮封存。充氮是将善本特藏文献与环境空气彻底隔离,不仅可防止文献的酸化,而且可防止文献的氧化和虫霉的滋生。
 
  3.3 低温储藏。从分子动力学可知,温度越高文献的酸化变质的速度越快。如果将善本特藏文献库内的温度降低,甚至冷藏,就会明显降低文献的酸化速度,延长文献的寿命。
 
  3.4 立即开展去酸工作。根据一般分类,如果文献的pH值低于5.0(新善本文献、民族语言文献比例较多),就必须进行去酸处理;pH值5.0-6.0之间(善本古籍、名人手稿、敦煌、舆图文献比例都比较多),就应该进行去酸处理。笔者建议,去酸工作可以从新善本或明代以前的善本开始进行。
 
  本文虽然仅是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文献酸度的检测与分析,但笔者认为,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文献的酸度与我国其他图书馆善本特藏文献的酸度应该没有明显差别,代表了全国善本特藏文献的酸度概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对文献的酸化都十分重视,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文献的防酸去酸工作。据有资料介绍,美国国会图书馆2002年预算中,用于脱酸的费用就有170万美元,并计划5年内脱酸100万册。我国目前已经认识到文献防酸去酸的重要性,国家图书馆和个别大型图书馆已在着手开展文献酸度的调研,以及文献的防酸去酸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家真。文献保护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7.
  [2]李景仁,周崇润。中国古籍文献的酸化与防酸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
  [3]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图研参考。2002,1.
  [4]JGJ66-91.博物馆建筑设计标准[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0.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240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