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古籍图书的收藏与保护

时间:2020-08-11 09:09:22来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文章来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年第3期
作者:卜林
 
古籍脱酸保护
 
  摘要:以当前古籍保护工作,日益得到社会重视为契机,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为例,结合有关普通古籍收藏与保护的一些问题,为古籍保护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古籍图书的收藏;古籍图书的保护
 
  2006年以来,国家图书馆举办了有关古籍图书保护成果,及古籍图书珍品收藏的系列展览,旨在弘扬祖国文化,吸引人们对古籍藏品的保护和支持。其中《赵城金藏》是保护古籍成果的典型代表之一。《赵城金藏》是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前后至士宗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刊刻的一部佛教大藏经,其底本是公元10世纪开雕的我国第一部雕版大藏经—《开宝藏》。1933年,侵华日军进犯赵城,为了保全这部佛经,广胜寺及时将这一消息通知当地八路军,连夜将《赵城金藏》转移。此后几年,八路军将经卷装在包袱中,由马驮人背,与敌人周旋于崇山峻岭之间。
 
  为了不使这件国宝落入敌手,《赵城金蔵》一度被安置在废弃的煤窑中,由于受潮,部分经卷板结发霉。1949年,《赵城金蔵》辗转运抵北京,修复工作也随即展开。经过17年努力,《赵城金蔵》终于恢复原貌。如今,学术界经十余年心血整理出版的敦煌巨著《中华大藏经》即以这部《赵城金蔵》为底本。《赵城金蔵》从保护、修复、直至整理出版,使人亲眼看到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将珍稀古本化身千百,惠及世人”在《赵城金蔵》这部巨著中得以体现。
 
  人生百年便有沧桑之感,而古籍传世往往跨越千年,它使我们从事古籍收藏和保护的工作者,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到加强古籍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以下简称古籍馆)为例,介绍古籍收藏与保护的情况。古籍馆库房面积3788平方米,库房为老式铸铁窗户,没有密封性能。库房内各个层面悬挂有温度测试仪,并放置有DWJ、温度计,DHJ、湿度计各一台。工作人员按时查看仪表,并详细记录在案。下面是2006年底两周内,十二组测试数据对比值,温度:18~29℃;湿度:12%~40%之间。库内显示的数据适宜于与古籍收藏环境的温度:16~22℃,湿度50%~60%之间的差距较大。结论,古籍馆的图书在纯自然条件下收藏。
 
  1 藏书范围
 
  古籍馆收藏有明清至民国间普通古籍约近160万册件,其中大部分为清代古籍,明刻本有一部分,约1/3是民国时期的线装书。1909年筹建京师图书馆在翰林院和国子监南学的部分旧藏中,就包含了我们现称之为“普通古籍”的图书,当时数量不大,1913年统计时是41504册。经过近百年的积累,现在古籍馆已经形成了完整、品种繁多、内容丰富的馆藏体系,为国内外学术界重视的传统文化典籍府库,成为国家图书馆一个特色馆藏。
 
  在普通古籍藏书当中,有不少是著名藏书家和知名学者的用书。如清李慈铭困学楼的藏书,姚慰祖父子两代人的藏书,延古堂李氏、天津积学斋徐氏、镇海张氏约园、宜都杨守敬飞青阁、长州章钰算鹤量鲸室以及现代郑振铎西谛先生、陈垣先生、贺孔才和李棪的藏书。
 
  在这些普通古籍中,就版本而言,多数为刻本,抄本、稿本也占了不小的比例。以“目录门”图书为例3747部15406册,抄本、稿本就占了1/3。由于历史原因,古籍馆160万册件普通古籍当中,据有关人员的粗略估计,大约有四、五千种可以算是善本。
 
  比较珍贵的图籍有:清康熙年刻彩绘本《耕织图》、我国最早记载巴黎公社的清末铁岭张德彝的《航海述奇》、存世仅一部的民国刻蓝印暨抄校付刻底本合璧的《补南齐书经籍志》等。另外普通古籍藏书除朝鲜以外、还有纽约、新加坡、巴黎、越南和意大利、巴黎、越南和意大利纳玻里等地印制的中文古籍,它们反映了历史文化潮流的一个侧面。
 
  古籍馆的藏书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记载了人类的思想、智慧、历史和创造,是伟大文明的一部分。如今它担负着为国家、民族、传承文明与凝聚精神的使命。但纸质文献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文献相比更易损毁,使其保存完好,流传永久也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2 藏书现状
 
  2.1 酸化
 
  古籍馆藏书面临的主要是纸张酸化的问题,古籍书库清中期以前的文物大都保存完好,以古籍馆收藏的雍正时期的《硃批谕旨》八千余册为例,该套书至今已有数百年之久基本完好无损,这是因为那时的纸是用绵布和麻布头制成的,酸碱性为中性,并含有防止酸生成的碳酸钙。近百年来改用机器造纸后产量大增,机器造纸多为木材为原料,纸中的植物纤维受到酸性分解便失去了强度和粘合力,而纸中的酸主要来自于给纸上浆的硫酸铝,当纸受潮时,硫酸铝开始产生硫酸盐和水含氧离子,最后形成硫酸性物质,把纸浸蚀掉,污染空气中的氧化硫和氧化氰也会同水分或植物纤维本身发生反应生成酸性物。这是民国书籍纸张老化的主要原因。因纸张破旧而不能再流通的书籍中,晚清及民国时期的书籍占了绝大部分,其中不乏抄、稿本,如近期借阅率较高的光绪年间出版的《旧唐书》由于纸张发黄、变脆亦停止流通,据统计:2007年1~8月在读者借阅当中,发现书籍破损而停止流通的古籍图书高达280余种,其中有散页,纸张颜色变暗、发硬,虫蛀、霉变,等等。
 
  防止书籍老化、变脆,主要是除去纸中的酸。现在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把书放在碳酸氢镁或碳酸氢钙溶液中浸润,然后晾干。这样做可以除去纸中的酸,并防止以后再发生酸反应。古籍馆的修复人员曾对酸化严重的书籍进行了去酸修复,修复后的古籍图书完好如初,重新进入了流通领域。据修复人员介绍,经过去酸的古籍图书可以长久保存。
 
  2.2 虫蛀
 
  古籍馆藏书中,被虫蛀的也占有相当部分,在一些纸张保存完好的明清刻本中,虫蛀相当严重。如雍正时期的《幸鲁盛典》纸张保存完好,但数百册书籍均被虫蛀。虫蛀的特点是在书籍上出现圆形或曲线形虫洞。《幸鲁盛典》为圆型洞,书页布满了圆洞,文献资料损失严重。书籍发生虫蛀的主要原因是,库房环境没有温湿控制,从而适应书虫的活动和繁衍。由此可见防虫的问题,是古籍图书保护中不可轻视的一个问题。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收藏和保存古籍图书中,一直在探索防虫蛀蚀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汉魏时,先民就知道用黄蘖汁染纸避蠹的方法,黄蘖又叫黄柏,属芸香料落叶乔木,其乾皮呈黄色,味苦,气微。我国最常用的是关黄柏和川黄柏。经分析,黄柏中含有生物碱,主要是小柏碱。小柏碱是黄柏的主要化学成分,呈黄色、味苦,它有一个与之互变异构的醛体,这种生物碱具有碱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既是染料又具有杀虫作用,并有杀虫卵的效用。古籍馆收藏的《抱朴子》一书中就讲到黄蘖染纸,具有防虫避蠹的功能。我们发现敦煌的佛经大部分是用黄纸写的,年代虽久,但没有发现被虫蛀的痕迹。
 
  宋代印书纸,有一种用椒汁染成纸,叫椒纸。椒纸是以胡椒或辣椒的浸渍而成。经化学分析,椒实中含有香茅等生物碱,具有防虫、杀虫作用。南宋的《名公僧修标注南史详节》一书,就是用椒纸印制的。明清时期,广东海南采用红丹为涂料制造一种纸,称成为万年红纸。用这种纸作古书扉页的衬纸,既能防止书籍被虫蛀蚀,又能起装饰作用。红丹又名铅丹,其化学成分是氧化三铅,由于有毒,因而制成的万年红纸具有防蠹作用。杀虫有多种方法:气味驱赶,蒸熏,高温、低温,辐射杀虫等等。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曰:“防虫用樟脑亦佳”,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目前仍在应用。现在古籍馆每隔数年投放一次樟脑片,没有发现书籍有新的虫蛀痕迹,效果甚佳。
 
  2.3 霉变
 
  霉变是古籍保护中常遇到的问题,古籍馆藏书中就有一部分发生霉变等待抢救的图书。书籍发生霉变的原因很多,水淹、潮湿是最直接的原因。近期发生的福州涌泉寺经书因洪水而被水淹;北京民族宫水淹古籍图书事件更是引发了热议,告诉我们:保护古籍的忧患意识亟待加强。
 
  霉菌是一种微生物在营养基质上形成的绒毛状,蜘蛛网状或絮状丝体的真菌,其生命力极强,对纸张的危害极快、极大,如果不及时遏制霉菌的生长,古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被降解,并发生粘连、腐蚀、变烂,其后果不堪设想。霉菌在吸收营养的过程中会分解出有机酸,使纸张酸性剧烈增加。实验证明,长了霉的书籍的纸张,酸性在几个月内增加了两倍。
 
  清除霉菌的方法有多种,其中酒精既有消毒杀菌的作用,还能快速挥发,对无字纸张部分副作用较小,适合在无字迹的局部使用。涌泉寺院发现经书发霉的情况后,及时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决定用棉花蘸酒精清除一个个霉点。经过僧俗二众的共同努力,生霉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古籍馆的修复人员曾对部分发霉的书籍进行过修复,修复人员将发霉的纸一张张揭开,用棉签蘸上酒精一点点擦污、除去霉素然后再修补。《钦定诗经传说江籑》清刻本、8册霉变严重,修补后基本恢复原样,该书重新进入流通领域供读者阅览。国内生产的防霉剂现有多个品牌,如南京博物院研制的NMF-1防霉剂;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霉敌等等。
 
  3 未雨稠缪
 
  保护古籍图书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改善藏书环境,对损坏的古籍进行脱酸等方法进行修复,照样复原,称为原生性复原;二是缩微复制、扫描复制、照原样影印等,称为再生性保护。再生保护的最大特点是既能将那些久已绝版而有传世孤罕的古籍版本化身千百,永无失传之虞;又可以广泛传播,便于读者披览阅读,从而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杨学”的宏远目标。目前,大家对原生性保护的认识比较一致,也比较重视。
 
  现在国家图书馆总馆正在古籍馆进行提取善本的工作,提出的数万册藏书,收藏时间距今已有数百年之久,字迹清晰、纸张完好,经过处理将收入有现代设备的善本库房中得到更好的保护。而面对那些现时还无力进入具有现代设施库房收藏的,数量众多的古籍图书,要统一规划未雨绸缪。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最终都将成为善本。作为从事古籍工作的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保存这些书籍出谋、出力。
 
  3.1 环境保护
 
  纸质文物保护的质量,既取决于材料质地,更取决于他们所经历的环境。创造良好的保存环境,使古籍藏品处于适宜的环境中,是阻止或延缓其自然损坏的重要措施。建议建立小规模的保存本库,入藏范围:(1)依照分级要求入藏;(2)有副本的书籍中将原件入藏;(3)抄、稿本;(4)停止流通等待修复的书籍。
 
  古籍图书存放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较高,需16~22℃的恒温;45%~60%之间的湿度。这是因为太潮湿容易生霉和虫蛀;太干燥又易变碎,所以保存本库应具有恒温、恒湿功能,否则建库意义不大。
 
  3.2 酸性监控
 
  纸张酸性,是造成纸张损坏的主要原因,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以及之中木浆是造成书籍呈酸性的主要因素。建议在古籍馆库内增设针对纸张酸性的常年监控,利用数据采集器,数据传输系统,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硫分析仪等,进行数据的采集和检测,采用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脱酸方式,进行古籍文献的脱酸工作。
 
  3.3 防止光照
 
  光对纸张文物的危害是客观存在,而采光照明是观赏、研究藏品所必需的。如何既有利于研究,又有利于文物的保护。目前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自然光的限制。主要从建筑的角度入手,建设密封式的库房,从根本上解决防日光辐射的问题。对有窗的陈列室或库房,则用百叶窗、遮阳板、毛玻璃等,不要让光线直接照射到文物上。同时库内要采用无紫外线的荧光灯,古籍馆使用的就是这种荧光灯。库内应采用感应电源,人走灯灭,最大限度地防止光照对文物的损坏。
 
  3.4 防空气污染
 
  大气对空气的污染日趋严重,治理环境,保护文物,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任务。防止空气污染,降低大气对文物的危害程度,可采取以下措施。选址:应在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周边有园林绿地的地方,同时亦应在馆内周围种花、植树,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据国外资料介绍,空气中的SO2被植物叶片吸收后,有95%的SO2转化成硫酸盐积存在叶片内,剩余的7.5%被利用形成氨基酸和蛋白质。经检测,受SO2污染的影响,植物叶内含硫量,比对照区高出1倍甚至3倍之多。在植物能忍受的范围内,植物含硫量与空气中SO2的浓度成正比。同样植物还能从空气中吸收氯气。由此说明,植物叶片具有吸收有害气体的能力。
 
  植物不仅具有吸收有害气体,而且对空气中尘污有明显的过滤、吸附作用,乔木林带的作用更为显著,如敦煌莫高窟地防林带,对石窟壁画保护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经检测表明,绿化区的尘污浓度,一般要比非绿化区减少10%~15%,另外还有杀虫、灭菌、消除噪音、遮荫降温、降低风速、固定流沙的功能。在图书馆四周,广植树木、花卉,是改善图书馆环境污染状况的积极措施。现在一些单位热衷于广场效应,其实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是对空间的浪费又不科学。
 
  4 培养人才
 
  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为例,普通古籍的修复整理工作也不太理想。当前古籍的修复主要进行换皮订线工作(即更换书皮、散页订线),以保证书籍的流通为目的。修复人员也曾对个别严重破损的古籍进行过抢修,经过去霉、除酸、晾干、裱糊、装订成册,周期需要20余天。面对大批需要抢救的古籍图书,令人不敢去想。
 
  据了解,现今许多古籍修复专门人才大都以年过半百,队伍严重老化,急需培养大批年轻的修复人员。古籍修复需要专业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际经验,老同志的传、帮、带至关重要,而它又需要一个过程,应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古籍馆藏书的分析与探讨,深感古籍保护工作之重要。在保护工作中发挥政府的职能,解决资金来源的同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争取企业、基金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两条腿走路,解决部分资金来源。此外,依靠民众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获得他们在道义上和行动上对古籍保护事业的支持,这也许是解决目前的供需矛盾,实现摸清古籍家底,改善古籍存放条件,修复濒危古籍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华古籍保护成展[OL].
  [2]新华网。纸张文物的收藏与保护[OL].
  [3]鲍国强。普通古籍保护工作亟待加强[Z].
  [4]边沙,林裕华。古籍的修复与保护[Z].
  [5]苏品红,林世田。福州涌泉寺抢救被淹古籍的几点思考[Z].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218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