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档案纸张去酸的必要性

时间:2020-08-06 09:06:06来源:《兰台世界》
文章来源:《兰台世界:上半月》2002年第3期
作者:赵淑梅 喻君 朱兰英 魏世润 王子成
 
档案酸化老化去酸
 
  影响档案纸张寿命的因素很多,自机制纸作为主要的文化用纸以来,纸张酸性就成为缩短纸张寿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结论最早是由美国的图书保护专家巴罗提出的,后来为许多人所证实。普遍认为纸张的PH值在7-8.5范围有利于它的耐久性,PH值小于5就应该去酸了,国外甚至认为只要PH值小于7的纸张都应该去酸。那么实际中我国档案馆中保存的档案酸化程度到底如何?去酸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到底有多大?为此本课题以辽宁省档案馆馆藏作为研究和取样的对象,对纸张酸化程度与纸张酸化原因作一些初步的分析。本课题主要对以下六方面进行研究:
 
  一、档案纸张酸化程度的测试
 
  二、档案纸张酸化程度与字迹种类的相关性
 
  三、档案纸张酸化程度与保存年代的相关性
 
  四、档案纸张酸化程度与取样位置的相关性
 
  五、档案纸张酸化程度与纸种的相关性
 
  六、档案纸张酸化程度与纸张机械强度的相关性
 
  首先,进行试样的准备:本课题所用试样包括两类,一类取自辽宁省档案馆中的实际档案纸张,一类是空白的新纸。根据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材料的状况,并结合1992年该馆曾做过全馆档案字迹保存状况调查的结果,筛选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纸张和字迹材料。主要的纸张包括有光纸、书刊纸、书写纸、薄有光纸,新纸中又增加了新闻纸、打印纸、宣纸。主要的字迹材料有黑油墨、蓝油墨、墨汁、蓝墨水、蓝复写、蓝圆珠等几种。档案馆中的纸张生产时间主要由1912-1949(简称民国)、1950-1959年(简称50年代)和1960-1969年(简称60年代)三个时间段的档案构成。(1970年以后的纸样没有,因为档案馆中没有这部分档案的剔除件)。
 
  其次,对试样进行实验研究。
 
  一、档案酸化程度的测定
 
  仪器:PHS-3C 型数字式酸度计。
 
  方法:冷水抽出液法。
 
  试样:辽宁省档案馆中三个年代的各种纸和各种字迹材料。
 
  结果:从得出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档案馆中三个年代段的档案纸张的PH值大部分在5左右,说明纸张酸化是普遍存在的。在试验中发现试样的PH值越小,其外观变黄、发脆的程度越严重,试样的溶液颜色越黄。对三个年代段的纸张酸化程度做进一步的分析统计发现,不同PH值分布占试样的比例是这样的:PH值在5以下的档案占纸样总数的7.1%,PH值在5-6之间的档案占试样总数的71%,PH值在6-7之间的档案占试样总数的15.6%,PH值在7以上的档案占试样总数的5.3%。从这个具体的统计中可以看到纸张酸化还是很严重的,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二、纸张酸度与字迹种类的相关性
 
  以50年代的档案纸为例,通过对同一种纸张的不同字迹档案酸度的比较可以看出:PH值的大小与字迹也有一定的关系。书写纸、有光纸、书刊纸上的字迹酸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黑油墨、蓝墨水、蓝油墨,但薄有光纸的字迹酸度顺序却有些不同,该纸的字迹酸度顺序是:蓝油墨、蓝复写、蓝圆珠、蓝墨水、黑油墨。另外在做实验过程中发现,字迹色素溶解得越多,这种档案的酸度相应增大,如书写纸中蓝墨水字迹档案PH值是4.67,当时看到这种试样的测酸液完全变蓝了,这说明,蓝墨水的酸性也影响了纸的酸性。但在测试结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薄有光纸与其他纸种的字迹为什么状况不同?黑油墨字迹酸度为什么最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三、纸张酸度与纸种的相关性
 
  仍以50年代为例,几种纸张的酸度平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书写纸、书刊纸、新闻纸、有光纸、薄有光纸。同时参考60年代与民国时期的纸张酸化情况,60年代纸的酸度由大到小顺序是:书刊纸、有光纸、薄有光纸,民国时期的纸酸度顺序是:书写纸、薄有光纸、有光纸、书刊纸。
 
  三个年代的档案纸张酸化程度相比,一个共同点是书写纸的酸度最大。书写纸的酸度之所以最大,这与它的原料和它的造纸工艺有密切的关系,普通的书写纸常用的原料是漂白草浆,并进行重施胶,(施胶度达到0.75mm以上),以保证书写流畅,不洇化。书刊纸和有光纸的原料与书写纸都是草浆抄造,但施胶度小于书写纸,(施胶度为0.25mm左右)从这一点来看,书写纸酸化严重是必然的。书刊纸和有光纸的酸度比较接近。薄有光纸也是有光纸的一种,但这种低定量的有光纸原料中往往掺入了少量的漂白木浆或破布浆,所以薄有光纸的质量相对来说好一些。至于新闻纸,它的原料绝大多数是以机械木浆(磨木浆)为主要原料的,这种原料的致命弱点就是含木素多,木素易氧化变质,从而导致纸张变黄发脆,酸度上升。新闻纸是不施胶的。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质地的纸张酸化程度与其原料及造纸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料杂质多、施胶度重的纸张酸化程度严重。
 
  四、纸张酸化程度与保存年代的相关性
 
  这部分采取不同年代相同字迹的同种纸之间进行比较的分析方法。从比较的结果来看,只要字迹不洇化、扩散,纸张酸化程度与保存年代的相关性规律与档案纸张的质地和保存状况有着密切关系的,与时间的相关性不太成比例。书写纸的酸度是随年限的增加,酸度随之增加。但是,其它纸种的酸度则不完全符合这个规律,如墨汁字迹的有光纸和书刊纸的酸度,民国时期小于50年代,黑油墨字迹的薄有光纸的酸度50年代小于60年代。这种复杂性与我国历史条件有密切关系,我国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造纸工业刚刚建立,纸张的质量差参不齐,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又使档案的管理状况空前恶化,这种客观与主观的因素使档案纸张的酸度与年代的相关性规律寻找起来比较困难和复杂。
 
  五、纸张酸度与试样所取位置的相关性
 
  档案在保存中边缘与封面以及扉页接触空气的机会比较多,酸化的程度一定会随之增加,而档案的中间部位和内页被酸化的程度应相对弱一些。为证明这一设想,我们对同一纸样的不同位置的酸度进行了分别的测试。从实验数据看,证明了纸张酸度与空气的接触是有密切关系的,纸张边缘、封面的酸度大于中间部位和内页。所以库房空气的质量也是影响档案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纸张酸化程度与纸张的机械强度的相关性
 
  仪器:YQ-Z-7 型拉力仪,YQ-Z-31 型耐折度仪、YQ-Z-21 型撕裂仪、恒温老化箱、WS-SD,d/0色度白度仪
 
  方法:取新纸做老化对比实验。老化条件:恒温105±2℃,老化72小时,然后对纸张进行老化前后机械强度和白度的测定。
 
  结果:除了薄有光纸外,所有纸张老化后的酸度都增加了。白度和机械强度都不同程度地下降了。但机械强度的变化规律比较复杂,不同质地的纸,不同的指标都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其中宣纸老化后的拉力与耐折度比老化前增加了,薄有光纸横向拉力老化后增加了,新闻纸纵向拉力老化后增加了。双胶、单胶、打印纸这几种施胶度较大的纸张,白度下降的比例大。书刊纸由于老化前的酸度就较大,所以老化后的保留率(保留率是衡量纸张老化程度的一个指标,保留率 = 老化后的指标/老化前的指标)指标都比较低。那么机械强度和白度下降的比例与酸度的增加是否成一定的比例呢?从实验数据来看规律不明显。因此纸张酸化程度与纸张的机械强度的相关性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另外本实验需要说明的是,用新纸取代旧纸,是因为旧的档案纸张原料和制造工艺难以一致,保存状况也不一样,在本课题研究之初对档案纸张也做了机械强度的比较,结果没有规律,难以比较。所以决定用新纸代替,老化前后纸张的质地一致,便于比较,从实际的实验测量结果来看,选用新纸来探讨纸张酸化与机械强度的相关性有一定规律可循,即酸度越大的纸张老化后机械强度下降越明显,而酸度小的纸张在老化后,机械强度比老化前甚至有所升高。但不同的纸张中规律并不完全一致,个性特征还是很强的。纸张的酸度与纸张的原料、造纸工艺以及保存环境都有关系,并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单纯从某一方面因素探索出规律性的结论是比较困难的。
 
  综上所述,60年代以前的档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酸化,PH值在7以下的档案占试样的93.8%,档案酸化特点是肉眼可识别的,特征有档案纸张变黄、变脆,边缘处、折叠处和有斑点处酸度比较大。当然我们的实验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分析得是否比较科学和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不管如何,通过这次全方位的对档案纸张酸化程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认为实际部门中档案的酸化程度还是比较严重的,应当引起重视。进一步寻找科学合理的去酸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有关去酸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有一些成果,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真正适合档案部门广泛推广利用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215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