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近现代文献酸化危机与防治思考

时间:2020-07-03 09:52:16来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来源期刊:《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年 第S1期

作者:张金萍   南京博物院

 

文献酸化危机

 

  摘要:本文对近现代文献酸化现状进行了介绍,对国内外现有脱酸保护方法进行了综合性比较,并结合近现代文献酸化的特点及所面临的严峻局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国家应集中力量尽早研制出具有自主创新的实用型纸张脱酸技术,建立科学、合理、长远的纸张脱酸保护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开展工作,在解决酸性纸张问题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广促进无酸纸的生产与使用。


  关键词:近现代文献,酸化,脱酸


  0 引言


  2004年,国家图书馆对其收藏的文献进行了纸张酸性检测,结果显示,善本特藏图书大多偏酸性,但酸化和老化损毁状况最严重的却是年龄最小的近现代文献,纸张pH值均低于4.5,而通常纸张pH低于5.0即被视为严重酸化。从这些近现代文献保存状态看,中度以破损比例超过90%,民国初年的文献已100%破损,有相当数量已经完全失去机械强度,一触即破,濒于毁灭。其它收藏有近现代文献的单位都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其保存现状较国家图书馆更为严重。因此,对近现代文献的酸化与防治值得思考与研究。


  1 近现代文献的概念、收藏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近现代文献是指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通过书写或印刷的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名人手稿、革命文件等。这一时期,恰是我国出版业从手工造纸向机械造纸、由传统印刷向机械印刷过渡的时期。我国传统手造纸多以麻、植物韧皮纤维或竹子为原料,纸张为`中性或偏碱性,保存期可达数百乃至上千年,遂有“纸寿千年”之说而近现代文献则大多采用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纸张酸性强,质量差,据估计,实际寿命不过百年左右。我国近现代文献收藏量巨大,主要以原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等馆藏为基础而编纂的《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达12.4万种,若加上其他众多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估计图书总量可达近20万种。期刊方面,据20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期刊大词典》统计,民国以前的期刊达2.5万多种。国家图书馆所藏近现代文献总计约67万册件,其中民国图书45万册件(约8-10万种,期刊约1.3万种,20万册件,报纸合订本2万余册;南京图书馆所藏近现代文献也达70万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近现代文献总藏量约25万册,其中图书约18万册件,期刊约1.2万种、6万余册,报纸合订本约有4000册,重庆图书馆目前共收藏有民国时期图书70万册、期万余册。上海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等一些大的图书馆也都收藏有数量众多的近现代文献,再加上全国其它地、市、县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近现代文献,其收藏总量是历代之最。


  近现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段时期。它是自1840年起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中国近现代时期,政治经济虽然衰败,思想文化却大放异彩,社会转型、学术兴盛、方法创新三位一体,互为因果,形成了思想文化中西汇流、百家争胜的兴盛局面。伴随着先进的印刷术,域外作品大量涌现,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这一阶段具有很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建设与发展壮大等重要史料,有些甚至是孤本。中国历史在数千年文明演进过程中,一脉相承,文化传统得到完整的保存,没有出现文化断层。这在世界人类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按目前近现代文献的老化速度任由其发展,近现代文献很可能在50年至100年内消失殆尽。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也许能看到甲骨文、敦煌遗书、宋元刻本,却可能看不到近现代的文献和书刊,假以时日,中国的文化资源将会出现“近现代文献断层”。近现代文献是一批极为重要的文献,其思想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因此必须转变那种认为越是古代的越是珍贵的认识,而忽略了对近现代文献本身的参考利用价值。


  2 近现代文献保存现状与特点


  目前近现代文献正面临着酸化、脆化、霉烂等灾难性的生存危机。大部分近现代文献的纸质已经由浅黄转为暗黄,有些甚至变为褐色,很多图书的封皮已经开裂,民国报纸放在桌上看,再拿起来的时候就留下了一摊纸屑。看上去崭新的民国图书,只要翻阅一次,封面就断了。有资料表明,民国普通报纸的保存寿命为年50左右,图书的保存寿命为100年左右。目前,酸化已成为危害近现代文献的主要杀手,全国所有近现代纸质文献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酸侵蚀。由于对图书酸化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对近现代文献的材质、印刷工艺等了解不够,很难理解近现代文献保护比古籍善本保护更为急迫。由于近现代文献大多采用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材料混杂,纸张酸性强,质量差,加之当时技术落后,近现代图书采用的所谓“洋装书”的装帧方式,很容易造成破损,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降低了图书的寿命。因此,在事实上近现代文献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早衰儿”。


  19世纪后半叶与20世纪前半叶造纸工业发展比较快、纤维品种多、技术相对不很成熟。单从选用的纸张来看,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用途的纸张就有很大的不同,有国外进口的洋纸、也有保留国内传统技术的宣纸、甚至还有一些档次比较低的草纸等。由于这些纸张生产工艺没有统一标准,产品质量与档次相差甚大,如清末民初多采用玉版宣纸印刷金石、考古、印谱、书画册等,清末比较考究的印本,多用棉连纸,近现代文献常用机器连史纸、毛边纸等解放区的文件常用稻草制作的纸,不同纸的性质差别很大,保存状态也不同。除了纸张种类的复杂,书籍的装帧艺术也出现了很大的变革,“古装”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洋装”就出现在这一时期。在图书的形态上有很多根本性的变化,如开本的变化,封面画的出现,版式的更新,装订形式的改变(包背、线装、毛装、平装、精装)、书写材料水墨、油墨、各种颜料或染料、铅笔、蓝墨水、圆珠笔、复写纸等的多样、彩印的出现等都标志着近现代书籍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的巨大变革。印刷方式上也有石印版、铅印版、珂罗版、油印版等多种形式。


  3 国内外纸张脱酸研究现状


  纸张酸化带来的危害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国纷纷开展纸质文物的脱酸处理工作。据有关资料介绍,脱酸工作,美、德、法、英、加、意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三、四十年。仅在2002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用于纸质文物脱酸的预算就达170万美元,并计划5年内完成100万册图书和500万页手稿的脱酸任务;德国1994年研制成功第一套大规模图书脱酸设备,10多年来它为德国的图书保护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年,关于酸性纸张和脱酸技术的研究在日本兴起。1983年日本国会图书馆(NDL) 建立了一个防止纸张酸化的部门以检验防止纸张老化的方法,并对国会图书馆收藏文献的老化状况进行调查。2007年一项名为“Bookkeeper”的大批量脱酸服务在日本开始应用;经济发展远不如我们的邻国越南,2006年也从德国耐雄公司进口了两台纸张脱酸机进行批量脱酸处理;1987年我国台湾省由德国国家技术研究部,提供1750万马克,采用韦托法的液态非水溶性系统进行脱酸,后经多次改良,到1994年Battelle除酸法正式上线运作。2005年台湾省又从德国莱比锡引进一台大型书籍脱酸处理设备主要用来处理二战期间的各种中文文献。


  我国纸张脱酸技术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曾有几家档案部门和科研单位联合,研究开发去酸技术,但仅处于实验阶段。1986年南京博物院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二乙基锌脱酸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纸张气相脱酸技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业研制成功了吗啉气相脱酸技术,但由于所用脱酸剂对环境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推广应用受到了限制。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陕西省档案局等单位对纸张也进行过脱酸应用的研究,但只限于对单页纸张进行脱酸处理。近年来,南京博物院在已有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脱酸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脱酸材料与工艺技术、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等进行了预研究,已取得初步效果。但由于纸张脱酸技术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更深入的研究还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目前,全国没有一家单位开展整本图书脱酸的技术服务,更谈不上开展大规模脱酸的工作,规模化处理工作还没提到议事日程。这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大量图书亟待脱酸、文化资源面临“断层”的现状很不和谐。


  4 脱酸方法比较


  国内外现有的脱酸方法有气相脱酸法和液相脱酸法两类。气相脱酸使用的是碱性气体如氨气、吗啉、二乙基锌等液相脱酸法是用碱性水溶液或碱性有机溶液,如氢氧化钙、碳酸氢钙溶液,碳酸氢镁溶液、氢氧化钡-甲醇溶液、醋酸镁-甲醇溶液、甲氧基甲基碳酸镁溶液等进行脱酸。两类脱酸方法的对比见表所示。


  气相脱酸法具有大批量处理的优点,但工艺条件要求高,投资大,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等缺点液相脱酸法中的有机溶剂脱酸法具有脱酸后纸张干燥迅速,不易起皱的优点,但有机溶剂易燃,有的溶剂毒性很强,对环境和人体有害,不适用于圆珠笔、复写纸等油溶性字迹液相脱酸法中的水溶液脱酸法具有对环境安全、便于操作、经济、脱酸效果好的优点,但也存在着处理后图书皱缩、变形、对某些字迹有影响、不易于规模化处理等缺陷。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解决水溶液法对整本图书进行脱酸处理的技术,如果对整本图书进行脱酸处理,都先要将书拆开成单页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再重新装订,因此处理周期长,费时费力。如果液相脱酸法中的水溶液法能够解决整本书的处理,且处理后的文献不皱缩,不变形等瓶颈问题,并可进行规模化处理,水溶液脱酸法将会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表1 两类脱酸方法的对比
两类脱酸方法的对比


  5 对我国图书等纸质文献脱酸保护的建议


  5.1 目前我国纸质文献酸化呈现的特点


  1)数量多,分布广。全国几乎所有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都存在纸张酸化的问题图书等纸质文献酸化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2)酸化现象日益严重。几年前还可以借阅、复印的图书现在很多已经自身难保,只能形容枯槁一天比一天孱弱。


  3)生存环境恶劣。只有少数有条件的图书馆保存环境符合保护要求,大多数单位的书籍长期处于非恒温恒湿,没有酸性气体过滤的环境中。


  4)技术支撑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没有一家单位具有进行大规模脱酸的设备和场地,只有几家单位具有从事脱酸保护的科研人员,而且数量十分有限。


  5)对图书酸化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人们普遍认为古籍善本不会酸化,很难理解近现代文献保护比古籍善本保护更为急迫。但事实上近现代文献在不断酸化,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早衰儿”。


  6)缺少政策性支持,国家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从2002年起,文化部和财政部先后启动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工程,但在近现代文献脱酸保护方面还没有立项计划,更谈不上脱酸保护资金的投入。


  5.2 近现代文献脱酸保护的建议


  1)要转变观念,对近现代文献保护予以高度重视,从系统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从保卫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突破认识上的狭隘视角,将近现代图书文献脱酸保护工作尽早纳入计划并予以实施。


  2)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环境检测系统,改善图书等纸质文献的生存环境,延缓纸张老化速度。


  3)脱酸保护要尽早实施,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程,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现在的投入是为了今后更少的投入,危机到了一定程度,钱也是枉然的。


  4)在政策与资金上重点支持有研究能力的单位,集中力量尽早研制出具有自主创新的实用型纸张脱酸技术。


  5)要建立科学、合理、长远的纸张脱酸保护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开展工作。


  6)加强图书等纸质文献保护的队伍建设,立足长远,逐步建立具有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国家级图书脱酸保护基地。


  6 展望


  纸张酸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球的文献保护专家都在积极不懈地进行研究。目前使用的脱酸方法虽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但还没有一种符合纸张脱酸的理想方法。从脱酸技术发展历程来看,如果能克服对环境的不安全隐患及对人体不利因素,气相脱酸法应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价格经济实用、可进行大规模脱酸处理的水溶液脱酸技术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值得关注与研究。


  现代造纸技术是造成纸张酸化的主要原因。我们现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挽救酸化毁损的纸张,几十年后我们的子孙也会重复我们的路,对我们现在使用的图书纸张进行脱酸,难道一代一代的人要周而复始地对前人使用的图书进行脱酸保护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提倡使用无酸纸,在解决酸性纸张问题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广促进无酸纸的生产与使用,只有这样酸性纸文献的数量才不会再增加。酸性纸的问题才能由持续存在的困扰转变为一个我们可以有计划地予以解决的问题。希望不久的将来无酸纸图书让人类的文明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略)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190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