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论纸质档案去酸的迫切性

时间:2020-04-09 10:16:16来源:《兰台世界》

文章来源:《兰台世界》2007年第01期
作者:李贞子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影响纸张耐久性的因素很多,其中酸是促进纸张脆化变质的重要因素。美国化学家巴罗于20世纪40年代初对纸张的酸性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图书纸张85%-90%的恶化都是因纸张含酸量明显上升造成的。酸对纸张的潜在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中纤维素的酸性水解,使纸张变脆泛黄,机械强度下降,最终造成纸张老化失去韧性而无法使用。纸张的基本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分子是由千万个β-葡萄糖单元经1.4 - β 甙键( -O- )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式为(C6H10O5)no纤维素分子在一般条件下是相当稳定的,难于水解和氧化。但β-甙键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对酸敏感。酸的存在,会降低β-甙键的活化能,导致纤维素分子极易水解,β-甙键断裂,聚合度降低,生成水解纤维素,并继续水解,生成葡萄糖,这一过程称为酸性水解,反应式如下:
 
酸性水解
 
  纤维素分子水解后,由于聚合度降低,纸张的强度也随之降低。当纤维素聚合度降至200以下时,纸张就完全脆化(如果完全水解成葡萄糖,纸张就会粉化。此时,文献将失去收藏和使用价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水解过程中酸并未消耗,而是越积越多,危害也就越来越大。
 
  档案纸张酸性来源主要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先天因素首先是造纸过程中的酸性残留。如在化学纸浆生产过程中,使用了酸性较强的化学药品,这些酸性化学物质在大规模生产中难以完全去除,其残留部分给纸张带来了酸性(其次在施胶过程中加入明矾可使松香很好地沉淀在纤维上,明矾的加入增加了施胶的效果,提高了纸张的抗水性,但施胶过程在PH值4-6的酸性条件下进行,加之残留的明矾、硫酸铝。易水解,产生硫酸,使纸张形成之初呈酸性。
 
  后天因素主要是指纸张文献在保管过程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纸张酸性的增加。主要包括污染空气中飘浮的酸性粉尘和有害气体(SO2、NO2等)对纸张的侵蚀(纸张与酸性字迹材料结合也会增加酸度(库房孳生的霉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的有机酸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酸害来源。据测定,纸张在保存二三十年后,PH值可减少1-2个单位,也就是说纸张上氢离子浓度可增大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研究证明,纸张的PH值大于6.1只会慢速变质,而小于6.1就会快速变质,因此将6.1称为纸张酸性变质的临界值。不同酸度的纸张老化程度不同。据陕西省档案馆对馆藏若干种纸张进行检测,证实了纸张老化的程度是随着纸张PH值的降低而逐渐严重的。纸张机械强度随PH值的减少而下降,耐折度的损失百分率随PH值的减少而上升,其数值表现如下:
 
去酸迫切性02.jpg
 
  对于纸质文献的酸化情况,国内外许多研究者进行过调查,获得了大量的数据。有资料显示,国内外有不少档案馆、图书馆、文件资料馆正面临大批的档案、图书、文件的纸张酸化,相当部分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脆化、破损、毁坏。如瑞士图书馆里1700万册的图书中的90%正在变质;美国国家图书馆1987年曾宣布,该馆保存的二次大战时期的档案文件,也是因纸张含酸量过高,大多已“严重变质”。有些文字图像模糊不清;更有甚者,有的纸质档案脆弱得“不堪一掀”。我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有相当数量的图书档案纸张已发黄变脆,有的甚至成碎片,无法利用。据统计,国家图书馆仅善本书应修补的就有l0万册,明清档案馆900万件档案中,约50%残破,需修复。如果这种现象任其发展下去,在近几十年内,我国也将会有数目惊人的纸质档案遭到老化破损以至变脆。事实说明,对纸质档案进行去酸处理迫在眉睫。
 
  探索纸张的去酸技术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国内外图书、档案保护工作者研究出很多纸张去酸技术。现有的脱酸方法可分为湿去酸法、无水去酸法、干去酸法三类。(1)湿去酸法又称液相去酸法,选用钡、钙、锶、镁等元素的氢氧化物或碳酸盐以及其他碱性物质,在水溶液中直接中和氢离子。湿去酸法简便经济,脱酸溶液能渗透到纸张纤维内部,达到更好的效果,脱酸后档案上存有碱性残留物,能起到抗酸缓冲作用,防止纸张进一步酸化。但操作处理时间长,字迹易水渗洇化,处理后纸张体积膨胀重量增加,只能单张进行,不能大批量处理。(2)无水去酸法亦称碱性有机溶液去酸法,使用有机碱在无水条件下,将纸张中游离的酸中和成盐,且生成物有一定的碱度储备。碱性有机溶液去酸的优点是档案上残留的碱性化合物能起到抗酸缓冲作用,干燥迅速,对纸张损伤小,处理量大。但药品均有毒性,操作时存在不安全因素。(3)干去酸法又称气相去酸法,使用碱性气体熏蒸档案。该法的最大优点是对档案的处理量大,并对字迹纸张无影响。但这种方法对仪器设备及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图书档案的脱酸技术在国外研究得比较早,并且推广应用的较多。目前,在国外已成熟的大批量纸张去酸技术有:巴特尔法、氧化镁脱酸法、二乙基锌法、Fmc法、韦驮法非水溶液去酸和甲氧-乙氧甲基镁水溶液去酸。在国内,去酸研究较国外要滞后,多局限在实验室内,实际应用较少。几十年来,纸张去酸技术是各国档案保护工作者最为关注和重视的研究课题,是抢救历史档案和文献的一项重要修复手段。近20年,我国的图书档案工作者也非常重视图书档案去酸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碳酸氢镁水溶液批量去酸法、甲基碳酸镁去酸法,陕西省档案科研所在修裱过程中加入去酸剂以达到去酸的目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制成功的二乙基锌法等。其中显色螯合脱酸法、碳酸氢镁水溶液法、碱性螯合物有机溶液脱酸法是目前国内纸张保护中相对比较实用、经济的技术。
 
  目前,各地档案馆和许多图书馆都开展了图书档案的抢救修复工作,但主要是进行修裱,脱酸在我国还没有开展起来,现有的技术,也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或模拟阶段,保护工作的形势很严峻。要想扭转这个局面,首先加强全社会对古旧文献的保护意识。虽然文献的复制、缩微工作能为文献的贮存提供良好的媒介,但是原件的价值和珍贵程度是任何载体都无法替代的。其次,增强档案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感。国外的图书档案工作者认为有很多图书濒于破损脆化的边缘,如果不及时抢救,延长其寿命,那是他们工作上的失职,也将愧对子孙后代。政府要从资金上加大力度,重视档案工作。在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由于资金短缺,难以开展研究和应用。一个国家档案工作发展的快慢、做得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国力、经济发展如何,政府领导是否重视文化事业、是否支持和关心档案工作,同样起十分关键的作用。韩国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例子。近20年,韩国不但工农业发展迅速,对文化体育事业也十分重视,而且对作为文化事业中一个重要方面的档案工作给予了相当可观的投入,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起点高,发展速度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纸张去酸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保护纸质档案的技术方法,应用时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但在档案、文物、图书行业缺乏从事专业保护的人才。因此,急需培养大批这方面的人才。作者希望在我国去酸工作尽快深入开展起来,使得大量的纸质文物得以保护,让我国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尹慧道.纸质档案液相去酸法利弊剖析[J].档案学通讯,2002(1)
  2.冯乐耘.档案保护技术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陆敏.纸质档案去酸技术的应用探讨[J].新上海档案,2004(9)
  4.杨业蓁等.国外大批量纸张脱酸技术概况[J].档案学研究,2005(3)
  5.田育星等.民国时期图书、报刊脱酸保护[J].中国档案,2006(1)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119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