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纸的风雨变迁

时间:2016-07-05 13:36:49来源:

  从公元105年发明造纸术并迅速传播,到19世纪末,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迅速发展, 成为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纸经历了接近2000年的风云变迁。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并逐渐传向四川。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使用麻、楮、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造纸也外传到近邻朝鲜和越南。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等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由于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兴起了印书业,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 “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

 

  在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浸出液。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在南北朝时代,北方人还用椿树皮造纸。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到北方农民种植槠说明,北方农民种植槠树的目的,就是为了造纸;而且煮剥树皮是造纸的一道重要工序。看来用竹子造纸可能是初始于晋。但用量很少。纸张多了,抄写书籍的风气就流行起来。便又出现了一种保护书卷纸张的新方法:人们在制造的时候,再加进一种味道非常苦涩的叫做黄孽的草药。这样的纸可以避免虫咬,长期保存,称为“入湟”,流行于唐代。隋唐时,我国造纸业更加发达,唐代的纸张品种很多,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麻、藤、槠三种。我国的宣纸是很有名的,讲究写字绘画的人,都喜欢使用宣纸。这种纸直到现在还是手工纸里的精品。宣纸用檀树皮和稻草造成。它洁白细密均匀柔软,质地坚韧,经久不变色,还有吸水力强的特点。早在唐朝时候,宣纸就已经是宣州的著名产品了。

 

  宋代竹纸发展很快,市场上十之七八是竹纸。就产区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当推浙江、四川。在工艺上宋代竹纸大多无漂白工序,纸为原料本色,除色黄之外,竹纸也有性脆的缺点。

 

  元明时期竹纸的兴盛创造了历史新篇章,尤以福建发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 改进。明朝讲到造竹纸的方法,先把竹子截断,剖成竹片,拌了石灰浸在水塘里,再取出来煮烂,制成纸浆,然后用绷在木架上的竹帘子从纸浆面上荡过去。这样,竹帘上就留下一层纤维,把这层纤维揭下来烘干,纸就制成了。当时用石灰等蒸煮纸浆,实际上就是化学处理法。这以经是一套相当完整的造纸方法了。

 

  清代草浆生产技木有了很大进步,用仿竹浆、皮浆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浆。著名的泾县宣纸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制稻草浆和檀皮浆抄制而成,其生产工序一直延续至今。

 

  到19世纪末,在欧洲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迅速发展,当时普遍认为木材是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民国时期直至建国后的文革期间一直用由木材纸浆代替麻或棉作为主要的造纸原料。磨木浆和初期的化学木材纸浆中是由于木材中带有大量的木质素(lignin)所致,木质素的作用是保持木材硬度,但木质素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或水解而形成酸性物质,所以如在造纸过程中未完全将木质素去除,将会导致木制纸张的快速酸化。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1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