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无酸纸包装进入示范和推广阶段

时间:2020-01-10 09:23:24来源:文博中国官微

 作者:江勤   来源:文博中国

 
    原标题:课题追踪|超越囊匣锦盒的新科技,无酸纸包装进入示范和推广阶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祖先留下的各类文物以实物的形式保留了丰富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环境的改变,一些珍贵的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物保存环境直接影响文物的寿命,尤其是环境湿度的波动和各种污染气体的影响,对博物馆珍贵文物的损害作用最为显著。为达到长久保存馆藏文物的目的,采取预防保护文物措施,研究应用一切与博物馆环境相关的科学技术和成果,对馆藏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监测与调控,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平稳、适宜、安全的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文物的包装,包括包装材料、形式及囊匣等设施,已经被公认为是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关键之一。
 
    对馆藏珍贵文物进行科学包装,是实现文物保存微环境“稳定”与“洁净”的有效手段。文物包装是指使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并利用相关的技术(并不局限于包装技术),保证文物在收藏保管、陈列展示、包装运输等过程中的安全,并有效控制包装容器内的文物保存微环境,保持文物价值不受影响。囊匣、锦盒等是我国独特的文物包装形式,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手工艺品,在各类馆藏文物的保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囊匣的设计、制作,需要综合考虑文物材质、形状、重量、文物保存状况和保存环境等多种因素,根据文物类别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工艺进行定制,普遍存在造价高昂、材料选择不科学、设计制作工艺不规范等问题。
 
    由安徽博物院、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环实业有限公司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承担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技术成果转化与示范——馆藏珍贵文物无酸纸包装中试研发与示范》课题于2012年立项实施,2019年正式结项。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自主研发多种规格国产无酸纸品,探寻馆藏文物囊匣包装的需求规律,筛选适合各种文物包装的无酸纸或瓦楞纸板产品,设计具有微环境湿度平稳调控功能、适宜珍贵文物尤其是对环境敏感的书画、纺织品、竹木漆器等具有环境友好型的无酸纸包装设施,形成规范的制作材料、结构、工艺技术。目前已在安徽与陕西分别建立文物无酸纸囊匣的加工生产基地,在全国培育相关产品生产企业数十家,并申请多项专利。2016年安徽博物院牵头举办全国无酸纸囊匣设计与制作培训班,培养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14名。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强化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规范文物包装技术,促进文物收藏保护水平提高,提升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实施期间恰逢我国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大力推进时期。2014年以来,预防性保护项目在各地区博物馆推广实施,在日常检视与保养的基础上,配合展厅与库房环境监测系统布设,实施主动与被动手段相辅相成的环境调控,其中为博物馆库房配置专业柜架与囊匣则被公认为是环境控制基础且有效的方式之一。
 
    各地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配置囊匣
 
文物囊匣
 
    我国文物保护理念在“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发生了转变与提升,即是从抢救性保护,逐渐转到日常性主动性保护,发展到现在是以预防性保护为主,或者是预防性保护和主动性保护结合。预防性保护的具体实施需要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无酸纸囊匣配置开展了五年时间,从实际效果来看,条件允许的博物馆可以建立囊匣的制作工作室,针对本馆文物进行量体裁衣实施,如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徐州博物馆等。然而大部分的博物馆,特别是市县级博物馆没有设立制作囊匣的岗位,无酸纸囊匣的配置完全依靠与企业合作,以购买的方式配置。在如何配置的问题上,各地博物馆根据实际情况,牢牢把握住文物的质地、尺寸和重量是选择无酸纸囊匣的关键因素。原则上无酸纸囊匣是为有机质地、珍贵文物配置,不建议馆藏文物以陶瓷器、砖石等无机质地的博物馆大量选配。此外,无酸纸囊匣配置并不是一劳永逸,需要定期检查与更换,无酸纸囊匣所处的库房环境保持稳定与洁净才能使文物所处的匣内微环境得以保障。无酸纸囊匣的设计与制造不能完全依赖企业,保管人员除了需要提供文物尺寸与照片以外,还应该关注库房柜架高度,库房温湿度数值以及霉菌虫害的预防等,给生产设计者更多合理建议,避免盲目选配后造成资源浪费。
 
    规范盒型设计  完善环境调控措施

无酸纸囊匣的盒型设计
 
    随着文物保护与修复日益备受瞩目,学术前沿技术手段的创新发展,已有行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及传统技术工艺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都会给文物保护的理论、方法带来冲击与变革。文物锦盒、木质囊匣等作为我国传统且古老的文物保存设施,一直沿用至今。但是无酸瓦楞纸作为文物包装主材在国际上已经应用多年,包括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各类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库房基本实现全覆盖。在课题实施之初,有些保管员质疑无酸瓦楞纸的承重能力,诟病纸板颜色单一,制作出的囊匣比不上外观华丽的锦盒。随着课题的深入以及预防性保护项目的逐级推进,国产自主研发的无酸瓦楞纸经过多次改进后已经达到国外文物包装用无酸纸的技术水平,完全能够符合文物包装的要求。无酸纸囊匣的盒型设计充分考虑到保管人员的具体要求,按照外盒造型整齐,内衬设计多元,避免盒体受力面施胶的原则,不论是纸质文物还是脆弱的纺织品,乃至对环境要求高的竹木漆器等,利用纸板良好的透气性,结合由“Oddy”测试法改进的博物馆藏展材料评估筛选法,从制作材料源头把关,确保文物保存微环境洁净与安全。为博物馆配置程控化制作的无酸纸囊匣,已成为我国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中环境调控手段之一。在结构设计合理的匣体内放置器物、调湿剂以及监测设备,从微环境着手,针对尚不具备24小时恒温恒湿控制的文物库房来说,是经济有效的库房环境调控措施,也是配合我国博物馆标准库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运用创新科技  助力文物包装发展
 
    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结合国家文物局推进实施的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无酸纸囊匣的基础上,以无酸瓦楞纸为载体制作文物包装设施,开发设计制作“智慧型囊匣”,即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以RFID电子标签作为信息存储媒介并粘贴在无酸纸囊匣上,在RFID芯片中存储该囊匣/藏品的基本信息,利用非接触式读写设备、携带RFID标签的智慧型囊匣等物联网设备,与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相配合,实现博物馆囊匣/藏品管理环节的入库、出库、查找、盘点工作过程的信息化管理。这是今后文物保存设施的新的发展方向,也是对课题研究领域的延伸。
 
    值得说明的是,文物无酸纸囊匣的研发与推广并不是意味着对传统锦盒的全盘否定,而是通过此课题推进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的深入贯彻,传统锦盒的制作材料在经过科学检测分析筛选后,明确了适用范围,有助于规范行业内文物包装科学化与规范化,避免随意适用散发污染气体并对文物安全造成隐患的材料。只有经过严格的材料筛选后制作的囊匣,才可以称之为合格的文物保存设施。此外,在无酸纸囊匣中设立独立的放置调湿剂的小空间以及智慧型囊匣的设计与研发等即是与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在大环境无法得到完全控制的条件下,维持文物保存微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值得囊匣的制作与配置单位的借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物无酸纸包装有了科技创新的助力,在珍贵文物保存与保护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