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国图《永乐大典》主题展: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

时间:2021-05-31 09:15:15来源:图文:张玫,编辑:宋雨秋,文旅之声

   “《永乐大典》使用的是什么纸?纸张的厚度是多少?”“《永乐大典》中载有《食物本草》等传统医学类著作,请将下列药材药方与药效进行配对连线。”“这首诗出现在《永乐大典》‘湖’字册中,请拖动字词到合适位置组成完整诗歌。”……这些《永乐大典》主题展中互动游戏的内容,让观众对《永乐大典》生出亲近感——典籍不再是深藏在博物馆里的古书,而是可以融入大众生活,成为大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

 

 时隔三年,国图再办《永乐大典》主题展 张玫 摄

 

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

 

这个主题展名为“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浙江下沙奥特莱斯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协办,将于5月31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二展厅正式开展,6月1日起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并将成为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常设展。国家图书馆5月26日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相关情况。

 

国图再办《永乐大典》主题展

 

  “珠还合浦,比喻东西失而复得。历劫重光,比喻历经劫难、重见光明。”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道,《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国家图书馆善本中的“四大专藏”之一。“这部旷世宏编搜辑宏富,朱墨灿然,温润古雅,具有版式精美、开本宏大、绘图精丽等特点,是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精华之作。它有着离散飘零的命运以及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折射着近代以来中华古籍保护事业的缩影,更是中华文化绵延发展、文脉永存的有力见证。”

 

《永乐大典》主题展
 

  据介绍,《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不明,原11095册、22937卷(包含目录、凡例60卷)的嘉靖副本,截至目前仅有400余册、800余卷及部分零叶存世。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永乐大典》224册(其中62册现暂存于台湾),是《永乐大典》海内外最大藏家。2018年,国家图书馆举办“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受到社会公众广泛关注与好评,荣获“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张志清表示,时隔三年,国家图书馆再次推出《永乐大典》主题展览,精选包括善本、舆图、手稿等在内的馆藏精品,系统讲述《永乐大典》的编纂经过、版式外观、聚散流变、辑佚影印,着重突出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其“明珠还于合浦”的历程及国家图书馆对《永乐大典》的修复、保护、整理与利用。

 

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中华典籍的魅力

 

  本次展览共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遂使已湮得再显”“珠还影归惠学林”5个单元,通过讲述这部巨著的前世今生,全面展示《永乐大典》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博物馆的展厅里放个鼎、放个瓷器,观众观看的是立体的展品,而古籍展的展品通常是书籍、文字,会让人感觉平面、单调。为了让展览更具体验感、参与性,本次展览加大了新媒体手段的应用力度,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国之瑰宝的独特魅力。这是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拉近典籍与大众距离的一次积极尝试。”张志清说。

 

展览现场的互动游戏设备
展览现场的互动游戏设备

 

  展厅入口处,设有沉浸式环幕体验区,创造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的沉浸式体验。“名家带你临大典”触屏游戏和永乐版式透明屏互动游戏,能让观众体验台阁体书法,学习古籍版式知识。笔墨纸砚互动游戏和《永乐大典》知识互动游戏,则是通过问答互动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永乐大典》的纸张之良和用墨之精,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医养生、书法、动植物等知识。

  此外,展厅触摸屏提供《永乐大典》回归图表和《永乐大典》数据库供公众查阅。

  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介绍,为了配合展览,国家典籍博物馆还策划了4种研学课程及1个主题活动,内容涉及《永乐大典》的编修始末、内容体例、史实故事、回归辑佚等,借助永乐抄经、图画鉴赏、版式制作、诗文吟诵等互动体验,用多种形式展开《永乐大典》这幅历史画卷,让观众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中华典籍与文明的厚重。

 

加强研究利用更好传播典籍文化 

 

  张志清介绍,展览特设单元展示《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以图表加重点事件描述的形式,细致全面地整理了《永乐大典》通过政府拨交、海外送还、藏家捐赠、员工采访等多种途径,入藏国家图书馆的历程,深度挖掘了国家图书馆在不同时期围绕大典进行的部署安排,展现了一代代图书馆人前赴后继、呕心沥血地对《永乐大典》进行的搜集、保护、修复、出版工作;同时,回顾了抗战时期《永乐大典》等古籍善本南迁、运美往事,梳理了海外《永乐大典》的回归历程,帮助观众了解《永乐大典》在旧中国飘摇多舛的命运,以及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社会各界人士为将其传承后世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现场展出的古籍修复工具
现场展出的古籍修复工具

 

  展览共展出展品60余种70余册(件),其中9册《永乐大典》嘉靖副本为近年来首次展出,即“人”字册,“陈”字册,“农”字册,“易”字册,“颂、溶、蓉、庸”字册,“郎”字册,2件“水”字册,“士”字册。有多册是海外回归的代表性《永乐大典》,如1938年王重民自英国为北平图书馆购入的“农”字册,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图书馆送还中国的“颂、溶、蓉、庸”字册,1955年德国政府送还中国的“士”字册等。

  除《永乐大典》外,展览还配合展出明抄本、明刻本、明拓本等40余册(件)古籍精品。

  “今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为全面推进《永乐大典》保护和研究,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国家图书馆将正式在古籍馆加挂‘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研究中心’牌子。”张志清介绍。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表示,《永乐大典》研究中心将联系团结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进一步通过组织学术会议、为学界提供服务、建设永乐大典资源库等开展深入研究;通过举办展览、开发文创、利用多媒体宣传推广等各方面工作,不断推出更多新的成果。“希望在众多学者和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对《永乐大典》的编纂成书、散佚收藏、修复保护、影印出版等进行更全面的研究、更深入的资料挖掘和更充分的数字呈现,让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播更广,让《永乐大典》走进更多人心里。”陈红彦说。

  图文:张玫,编辑:宋雨秋,内容转载自文旅之声

 

转载说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若出现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告知,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