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纸质文书保护修复实录

时间:2020-12-14 10:00:59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3期
作者:杨华
 
  摘 要:文书是古代官民记录各方面事务的文字载体,具有非常高的史学价值。文章对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一批文书进行科技分析,了解到唐朝该地区造纸、用纸的基本情况以及纸张种类和病害特点,并进行全面科学地保护与修复,使这些文书的病害得到遏制,在保存、展示与微环境上进行有机统一。
 
  关键词:文物;文书;保护;清洗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纸质文物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吐鲁番市约40千米火焰山南麓的戈壁滩上,东西长约5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是唐代高昌官民的公共墓地,该墓地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大量唐朝时期的纸质文书,文书的内容、语言文字涉及较广,非常珍贵。
 
  从1959年到1975年,共对阿斯塔那古墓群展开了13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期间还有数次小规模的发掘,合计发掘墓葬400多座,出土了大量晋至唐朝时期的文书、织物、纸画、绢画、泥俑、陶器、木器、金属器等文物。其中出土的纸质类文物3000余件,包含文书、画作、经卷及用纸做成的陪葬品等,这些纸质写本多数为汉文﹐其余还有回鹘﹑粟特﹑突厥﹑吐蕃文等写本,文书纪年主要是从西晋到中唐大历时期。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出土的纸质文物,是我们研究古代高昌时期新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联合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十册,这些文书详细记录了高昌时期的朝廷诏敕﹑律文﹑籍账、宗教、契约﹑买卖账、信笺及古籍经典等社会各方面的重要内容。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珍贵的纸质文物也产生了许多病害,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1 文物概况及科学分析
 
  本次修复的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纸质文书共计32件,主要文书有《作人善憙等名籍》《祭土伯神文》《侍郎海榖等官员名籍》《债书》和《器物帐》等,另有粟特文、焉耆文、回鹘文等文书。文书有被二次利用的情况,有9件文书被剪成了鞋样,制作成纸鞋进行陪葬。
 
  纸质文物在长时间的保存中,已经出现了糟朽、残缺、褶皱、污渍、变色、字迹模糊、晕色等病变。为更好地保护这批珍贵的纸质文物,在正式保护修复前应对所有文物做色度、光泽度、pH值、写印色料溶解性、微观观察等分析检测,以便深入了解文书的保存现状,并制订相应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
 
  1.1 文物pH值检测
 
  对文物表面进行无损pH值检测,判断文物的酸化程度,确定保护修复中是否需要进行脱酸处理,也在文物保护修复后,对修复前后的pH值进行比对。
 
文书色度、光泽度、ph值分析检测表
 
  检测仪器为CLEAN pH30酸碱度测试计。对32件文物进行pH值检测,从数据可看出28件pH值处于6以上(其中1件pH大于7)、4件pH值处于5~6之间(表1)。这批文物的本体纸张都是古代手工纸,埋藏环境干燥,土壤略呈碱性,因此大部分文书pH值大于6。其中4件pH值小于6的文书一方面可能是因纤维素老化,另一方面可能是纸张上吸附的污染物造成的,因此对pH值处于6以下的文物应清洗后再测pH值,如pH值还低于6则用纳米氢氧化镁脱酸液进行脱酸处理,若pH值高于6暂无须脱酸处理。
 
  1.2 色度检测
 
  检测文物色度,可以准确地量化和评价文物修复前后的色彩变化情况,以及文物表面污渍的去除情况,或是文物在长期存在过程中的老化情况等,色度评价可以避免人们主观上对文物色彩的认知影响。色度检测采用L、a、b值对文物色度进行测量,检测仪器为HPG-2132便携式色差计(表1)。
 
  1.3 光泽度
 
  纸张表面光泽度反映了纸张表面方向性光反射的性能,也从一方面反映了纸张表面显示影像的能力,检测仪器为DRK118A光泽度仪(20度)(表1)。
 
  1.4 纸质纤维微观观察
 
  对文书的纤维形态、污染物等进行细致地微观形貌观察,初步判断污染物种类及结合情况,准确把握文书的老化程度,检测仪器为DG-3-1掌上型数位显微镜。
 
  对文书表面进行微观形态观察,发现文书表面呈疏松状,老化严重,并且附着大量污物,有些已深入纤维内部(图1、图2)。
 
纸质纤维微观观察
 
  1.5 写印色料溶解性
 
  对文书上的墨书字迹和印章等写印色料的溶解性、水溶性和无水乙醇溶解性进行实验,判断这些写印色料的牢固性。为后续清洗、修复工作提供指导。检测方法是用脱脂棉签蘸取去离子水或无水乙醇,轻拭字迹表面,然后观察棉签是否带有写印色料。
 
  根据测试大部分文书的写印色料附着力良好,不掉色。只有三件文书写印色料微溶于水,但不溶于无水乙醇。
 
  1.6 红外光譜分析
 
  利用红外光谱仪可以很好地分析纸张纤维特征官能团,了解纸张分子纤维素的降解情况,从而进一步判断纸张的老化情况。检测仪器为NicoletiZ1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icoletiN10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
 
  从红外光谱吸收峰分析,文书纤维素中有醚键的特征吸收峰,纤维素在氧化生成羧基之前一般会生成醚键的中间形态,但有机物的醚键并不稳定,最后会继续氧化形成羧基,这些都表明纸质纤维已经逐步发生降解反应。
 
  1.7 造纸纤维分析
 
  分析这批文书的造纸原材料情况,可以判断出纤维类型,为选择修复材料提供依据。检测仪器为XWY-VI造纸纤维测量仪。
 
  经分析样品纤维图谱,纤维与碘染色剂作用后呈酒红色,并且样品纤维壁上有横节纹,打浆程度较高,分丝帚化形态良好,所用材料应是麻纸,且造纸工艺精湛。
 
  2 消毒灭菌
 
  因2件(套)文物上有微生物病害,为防止它们与其他文物形成交叉传染,将这些纸质文物全部做消毒灭菌处理。灭菌方法采用真空充氮熏蒸法,这种方法无毒无害,技术比较成熟、灭菌效果良好,被广泛用于纸质类文物的灭菌处理。①
 
  3 文书保护与修复
 
  3.1 清洗
 
  根据病害调查,待保护与修复的文书中有30件(套)存在各种程度的污渍病害,2件(套)有微生物病害,大部分文物存在皱褶、折痕。对各种不同的污染物先需进行清洗,随后使文物干燥、平整,小部分文书的墨迹微溶于水,在做清洗与展平前先用1%改性壳聚糖溶液对写印色料进行加固。
 
  3.2 平整
 
  将清洗后的文书夹在两层宣纸之间,在案上覆羊毛毡一层,把夹有文书的两层宣纸放在羊毛毡上,其上再盖一层羊毛毡,注意每层均需平铺平整。最上层放一张平整的木板,上压专用压块,负重压平。压平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如不平整,需回潮继续压平。
 
  3.3 修复加固
 
  对残缺部位的修复,在修补前对文物本体进行纸张纤维分析,再选用与文物纤维原料、厚薄和颜色一致的修复纸进行修复。使用清洗掉面筋的淀粉,制作浓度适宜的糨糊作为黏合剂。第一步将文书平铺在修复台上,文字面向下用软毛笔蘸稀糨糊水均匀涂抹在文物缺失部位的边缘,宽度1~2毫米;第二步把制备的修复用纸覆盖在涂抹过糨糊的部位,用镊子移去四周多余的补纸,使粘接重合处宽度小于2毫米。对于存在断裂病害的文书,使用较薄的手工纸,从背面沿断口进行修复加固处理,注意断口处的拼接,且加固纸不宜过宽。
 
  3.4 纸浆修复法
 
  纸浆修复法是先把修复用纸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纯净水搅拌,制作成纸浆备用。将吸水极好的毛巾或鹿皮等平铺在修复台上,再把抄纸用的竹制抄纸帘放在上方,把需要修复、加固的纸质文物平覆在抄纸帘上,喷少量纯净水,使文物湿润并与纸帘平整贴合。
 
  用滴管吸取少量制备好的纸浆,把纸浆缓慢、均匀地滴在纸质文物的四周,纸浆的用量可根据文物本体的厚度进行调整。纸浆中的纸纤维经抄纸帘滤去水分后,在文物破损处形成一层纸,水分则被抄纸帘下的吸水材料吸走。
 
  转移滴注纸浆的文物进行干燥、平整处理,文物周边残损处纸纤维和纸浆纤维会紧密结合,并且滴注的纸浆会聚集形成新的纸,将文物封于其内,使文物整体的强度得以提升。该方法不需用胶黏剂进行辅助粘接,如需去除修复部分,只需在修复部位蘸水,纸浆就能与文物本体分开,具有良好的可逆性。
 
  4 订制装具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展示脆弱的纸质文物,避免文物在保管或展览使用过程中造成损害,给每一件修复完成后的文物都订制了专用的无酸纸装具。经过反复试验,最终采用框架式装具,四边为无酸纸板,中间采用高透亚克力薄膜,一部分文物制作成双面透明亚克力,针对双面有字的文物可以进行展示、识读,同时满足保存與展示的需要。
 
  5 小结
 
  纸质文物在保护与修复后,更需重视对文物存储环境的控制,应该给予文物稳定洁净的保存环境,温度的波动应控制在±2摄氏度,以不超过20摄氏度为宜,相对湿度的波动应控制在±5%,结合本地相对湿度不超过50%为宜。③纸质文物不管是在保管还是在展陈中,均需使用无紫外线的光源,照度按《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GBT23863-2009)要求进行光源设计,以能看清文物作为照度上限为宜。
 
  纸质类文物是历史信息的有效载体,保护纸质类文物更要保护好这些历史信息,保护应在长期的储存、展示与研究的需求上进行探讨,做到功能和美观兼具。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299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