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加强中医古籍保护 传承传统文化

时间:2020-11-03 09:48:42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2期
作者:翟文敏 马传江
 
  关键词:中医;古籍;保护
 
  摘要:中医古籍不仅是中医学术的载体,还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医古籍数量众多,目前馆藏保护情况欠佳,亟待修复。保护中医古籍,应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古籍书库九防建设,加强修复人才培养,开展中医古籍再造工程,进行古籍的数字化建设。
 
中医古籍保护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中医古籍保存现状
 
  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积淀下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历经兵火摧残、岁月侵蚀、鼠啮虫蛀,现存约有10万余种,《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我国中医古籍品种多达13,455种,约占我国全部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在2006~2008年对古籍保护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全国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共藏书28,000余种,35家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共藏有中医古籍21,000余种。数量虽多,但古籍保存现状堪忧。以藏书条件较好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为例,馆藏破损古籍已达总馆藏的1/3。古籍破损主要以虫蛀、磨损、酸化、老化现象为主,各图书馆的保护措施均不完善,尤其是防酸方面,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和35家公共图书馆都没有具体的防酸措施及脱酸技术[1]。
 
  2 中医古籍保护的重要性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2007年5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成立,国家将古籍保护工作的架构正式确定了下来,对于古籍保护意义重大。中医古籍所承载的内容从物质到精神都是极为特殊和重要的,更应该加强保护。
 
  2.1 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一本本的古籍是物质的,但其所承载的内容却是非物质的。如古籍版本,版本不仅是用来阅读的工具,同时也是聚合古代出版文化与审美情趣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历史遗存的诸多写本、拓本,有的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而刻本的版式、行款、字体、墨色、用纸、装帧,以及套印、饾版、拱花技法等,则共同构成了古代版刻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文化形式。古籍版本在流传过程中留下的名人藏印、批记,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和历史诠释[2]。再如古籍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脆弱的书籍经过聚散转手,许多遭受损毁,有的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修旧如旧,化腐朽为神奇,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一环。古籍修复技艺要求几近苛刻,每本书要根据其特征制订修复方案,根据纸性配旧纸或相似的纸张,补破、喷水、倒平、画栏、折页、锤平、或衬或镶、顺页、查页、齐栏、下捻、剪切、打磨、包角、上皮、订线、粘鉴、复查等数十道工序。2008年6月,国家图书馆“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2 承载信息的特殊性
 
  中医古籍是中医学术的载体,它以图文形式记录了中医药学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不仅是现代中医药学发展和实践探索的源泉和动力,而且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3]。可以这样认为:中医古籍是中医学术的物化形式,中医学术需要以文献的形式来保存和传承;学术是文献的精神内涵,中医学术的客观价值使中医文献成为一种鲜活的存在。
 
  中医古籍不但是中医学术传承的载体,还是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的遗存。《大医习业》就明确提出:“凡欲为大医……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由此可见,中医具有多学科属性,保存有多门类多学科的知识,如天文学、植物学、药物化学、中国古代哲学等丰富的内容。中医运气学是中国古代通过探讨天体运动对天时气候的影响,进而研究天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生物,尤其是对人体生理、发病等影响的学说。古天文学对宇宙结构、天地关系,以及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等天体运动位置和运动规律的丰富认识,对中医运气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4]。早在《内经》运气气化学说中,就有运星的徐疾、逆顺、凌犯和留守等古代天文学知识[5]。中国古代有关化学实验方面的资料,基本集中在古代本草学和炼丹术的著作中。《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矿物药46种,并对其有关的化学性质、药性、配伍、制法等都做了描述。《本草纲目》则更为详尽地论述了金石药物的来源、鉴别和化学性质,以及一些药物的制备方法,书中还记载了各种提取方法,同近代化学使用的基本方法差异不太大,甚至还发明了某些专用化学仪器[6]。其他诸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发端,《周易》与中医学的交合点,儒家思想在心身医学方面、养生哲学方面以及医道伦理方面对中医的渗透,道家与道教对中医学的影响,兵家的谋略思想在中医诊断学与用药方面的发挥等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密切相关性。
 
  3 中医古籍保护的困难性
 
  3.1 修复技术人才欠缺
 
  古籍修复不单是一项职业技能,同时也是一门专深的学问。古人周嘉胄在《装潢志》中提出:“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充此任者,乃不负托。”它不仅需要掌握中国书籍装帧史、目录学、版本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基础,能对纸张、糨糊等进行生化分析,熟练掌握各种修复手法和技艺[2]。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工程启动之前,全国古籍修复人员不足100人,全国古籍修复培训班开办以后,陆续培养了500余名古籍修复人员[7]。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调研,全国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中仅有6家图书馆配有古籍修复人员,共计7人;35家公共图书馆中有25家图书馆有古籍修复人员,共计81人[1]。依靠现在的修复人员数量,即使穷尽他们毕生精力,对这些残损中医古籍进行修复,肯定是杯水车薪。
 
  3.2 修复配纸难寻
 
  翟文敏,马传江:加强中医古籍保护 传承传统文化翟文敏,马传江:加强中医古籍保护 传承传统文化中国古籍为什么能够保存几百年或近千年而不坏,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手工造纸过程中,始终没有酸性物质带入和产生,最后成纸时纸呈中性或偏碱性。纸张酸化是导致古籍破损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纸张经历几百年后的酸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如一般中性纸的寿命在250~700年,酸性纸的寿命约为中性纸的1/4[8]。李景仁的试验表明,纸张的各项性能随着酸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pH值降至6.0以下时,75年后耐久性就会降低一半以上;pH降至5.0以下时,75年后几乎完全脆化变质[9]。古籍修复基本采用“整旧如旧”的原则,修复用纸则是古籍修复中的重要环节。现代机器造出来的纸,纸质脆硬且呈酸性,不合要求。由袁恒通老人手工制作的“棠云纸”被多家图书馆采用,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两次到棠云考察,认为这里的纸适合古籍修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整个棠云村就只有袁恒通一个人还在和古法造纸打交道,“棠云纸”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堪忧[2]。
 
  3.3 资金投入不足
 
  古籍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就保存而言,基本的硬件设施如独立封闭的古籍库室,恒温恒湿的环境要求,防虫、防潮措施,安保手段的应用等等;就修复而言,程仁桃[10]提到2004年清华大学图书馆修补线装书,均价是每册120元,5年后的市场报价是300元左右。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个价格是有增无减,而且由于修复人才的紧缺,往往还有价无市。古籍保护是有利于文化传承的,但由于它的经济价值不能同步体现,这是影响其资金投入的重要原因。
 
  4 完善中医古籍保护措施
 
  4.1 提供良好保存的环境
 
  基于古籍保存价值的长远性和重要性,要求对其长期甚至永久保存,这就需要对古籍书库提出一些较为严格的要求,在保障古籍书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在建筑、设计时应重点考虑防潮(水)、防高温、防光、防尘、防虫(霉)、防有害气体、防火、防盗、防震等要求。文化部《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规定:古籍书库温度须在16℃~22℃之间,日差不大于2℃;湿度在45%~60%之间,日差不大于5%。如果纸的pH值低于 5.6,就应当采取脱酸措施[11]。
 
  4.2 积极开展古籍再造工程
 
  再造善本(古籍)是“古籍”的“再造”,虽然已不存在古籍的文物意义,但古籍能最大限度地被传播和利用,让中医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2002年正式立项启动的国家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其学科内容涵盖广泛,对于中医古籍这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学科,在古籍再造工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
 
  4.3 古籍的数字化建设
 
  古籍数字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并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进行保存和传播。①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包括题名、著者、卷次、朝代、著作方式、版本、页数、馆藏信息等内容,同时根据古籍的内容特征进行分类和主题标引,方便读者检索。②原文扫描。以古籍的原始形态制作成图像文件。目前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为首的6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对馆藏的部分古籍采取了缩微复制、数字化扫描或影印出版等再生性保护措施[1]。
 
  中医古籍是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延续优秀传统的重要方式。中医古籍保护工作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规范中医古籍管理体系,使中医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焕发新的生命光彩。
 
  参考文献:
 
  [1]张伟娜,裘俭,刘国正等.全国中医古籍保存与保护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6):1-4.
  [2]李明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国古籍版本文化保护[J].图书馆,2009(3):4-9.
  [3]佟林等.中医古籍“孤岛现象”及其对策[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0(4):6-8.
  [4]孙理军.从古天文学探讨中医运气学的发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261-264.
  [5]吴新明.中医理论的天文学基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2):938-940.
  [6]逸飞.《本草纲目》中的中药化学[J].前进论坛,2002(1):34.
  [7]张晓熹.试论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11(3):626.
  [8]林玉婷,林莉.论日本古籍修复工作[J].2011(11):45-47.
  [9]李景仁,周崇润.中国古籍文献的酸化与防酸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80-83.
  [10]程仁桃,杨健.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现状与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61-63.
  [11]张金玲,方岩雄.古籍文献的酸化与现代修复技术[J].图书馆学刊,2011(8):23-25.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271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