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浅谈古籍的预防性保护

时间:2020-10-28 11:11:41来源:《东方收藏》
来源:《东方收藏》 2020年6期
作者:刘洁
 
古籍保护
 
  历代留下来的古籍藏品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这些古籍是博物馆的责任。本文从预防性保护的角度,以《大乘妙法莲花经》为例,对古籍本身进行病害分析,提出通过进行环境控制与传统防病害技艺相结合的手段,阻止其发生病害,达到对古籍进行保护的最佳效果,进而将预防性保护的方法应用到更广泛的古籍保护中。
 
  文物具有产生、流传、消亡的必然过程,所以就会存在文物保护和修复的问题。全国各个博物馆图书馆收藏着历史遗留下来的数量巨大的古籍,这些珍贵文物随着岁月的变迁,由于自身以及外来因素影响,会产生各种病害。安全妥善地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延长其寿命,是文物保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预防性保护的意义
 
  预防性文物保护的概念最早是在1930年罗马的国际修复会议上提出的,当时主要是对环境温湿度的控制。目前西方国家对文物修复处理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实际上对文物本身、保存状态和保护材料研究提出了更高科学性要求。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文物出土环境、保存环境、展示环境,这些环境牵涉到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如考古、陈列、观众、博物馆馆内外环境等,所以对于环境的干预不是只靠文物保护技术人员就能完成的。文物保护技术人员提出的技术要求,需要各方面的协作、支持与理解。
 
  “预防性保护修复”在科学的保管古籍的技术方法中是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一种积极的措施。目前在各博物馆、图书馆所收藏保管的古籍中,没有损坏的是大多数的,所以应当以极大的注意力来保证这些没有损坏的古籍的安全。同时,对于已遭损坏的古籍,要采取措施防止各种不利因素对其进一步破坏。因此,研究与解决有关“预防性保护修复”方面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古籍的保管创造适应的条件,不使其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损坏,以减少“治”的压力。不管“治”的技术多么高明,但总不如古籍不生“病”的好。
 
  进行预防性保护修复工作,首先要分析古籍的纸张材料构成和老化蜕变机理,再对古籍所处的环境进行监测,比较现实博物馆环境与文物材质所需要的适宜环境之间是否一致,当现实环境达不到理想状态时,纸张可能就遭到损坏,就应对环境进行改造。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辐射、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微生物和昆虫侵蚀等。
 
  温度湿度。温度作为物体热能的量度参数,反映出热能在促进有机质文物变质的一种能量程度,当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进行得就越快,而高温将加速纸张的变质,低温可以延缓纸张的变质,温度的忽高忽低对于纸张也是有害的,纸张的纤维忽涨忽缩,影响纤维的抗张强度。空气的湿度过大,则会使纸张变潮发生水解,也会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纸张的湿度过大,则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与水相结合会生成酸类,加速纸张的变质。
 
  光辐射。主要是紫外线对纸张造成危害,一般认为是由光和热作用与光化学作用造成的。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大,热辐射越强,因此紫外线对古籍的影响最严重。光照还会加速纸张中的纤维素水解为葡萄糖,在氧气存在的环境下,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纤维素,使纸张易于粉碎。馆藏古籍库房、陈列室应当避光,合理确定贮藏陈列照度标准。
 
  空气中的有害成分。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酸性气体和氧化气体,以及灰尘与悬浮颗粒两大类。防治大气污染,除应当治理环境、绿化排污,更要保持库房以及陈列室的气体洁净,除去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在空气入口处加以隔离,设置空气净化设施。展陈设施和存放设施要加装密封条,可以有效防止有害气体和悬浮颗粒物进入。
 
  霉菌和昆虫侵蚀。古籍的纸张感染霉菌时,霉菌就会以纸张、淀粉浆糊、胶、墨为养料,毁掉纸张。危害纸张的昆虫有70多种,主要有蠹鱼、烟草甲、白蚁等。昆虫对古籍的危害很大,有的将书蛀食成洞,由里向外形成不规则的孔道;有的会将书籍绘画蛀成碎片。由此可见,霉菌和昆虫对古籍的影响很大。
 
  《大乘妙法莲花经》的保存现状分析
 
  现以对明代《大乘妙法莲花经》六卷所作的保护工作为例,详尽地阐述古籍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这六卷经书,版本珍贵,印刷精美,使用的纸张为手工制造的竹纸,保存基本完好,无损坏的部分纸张光洁如初,墨迹清晰。但由于年代久远,经书还是出现了一些病害。经书为经折装,有少许水印霉斑;封皮装潢处有多出磨损,折痕处有断裂,卷四有几处虫蛀霉斑。
 
  首先对修复用纸张进行检测。此前的修复多集中于经折的折缝处,所用的纸条多为长条状,使用淀粉浆糊进行粘接加固。在修复用纸的边缘处取样少许,进行处理,纸纤维用蕃红染色(1%蕃红酒精溶液),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并拍照。
 
  由显微镜照片可以看出,此修复用纸张纤维为未经精加工的阔叶树浆,很多杂质未分离。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化学混合物较少,纤维较为粗大,由此得出结论,此经书修复用纸张为木浆机械化学制浆。这是一种不适合的修复材料,由于原书用纸为手工生产的竹纸,竹的纤维长度较木浆长,而且没有木质素等杂质,故质量较好,并且由于纸浆自然漂白呈弱碱性,有利于纸张的抗酸化抗氧化。而木浆纸由于木质素的存在呈弱酸性,易于氧化酸化,寿命较短,在不当的存放条件下会影响原书用纸的酸碱性,造成因不当修复产生的新病害。
 
  虫蛀部分位于经书折缝的边缘,而且经书封皮未发现虫蛀的破洞,可以断定,蛀虫是从侧面进入啃食书页的。通过对各卷经书的仔细检查,未发现新的虫粪,可以断定没有新的蛀洞出现,但仍要注意预防虫蛀。
 
  卷四的部分地方发现了些许霉斑,霉斑呈青黑色,应属于青霉类霉菌。霉菌一般在纸上繁殖时,会使纸张纤维变得潮湿胶粘,以至于纸张粘接成书砖。本书的霉菌病害不太严重,纸张发霉处非常干燥,可以判断,霉菌是在书籍入库前生长的。其他各卷没有发现霉菌生长的痕迹。
 
  通过检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乘妙法莲花经》六卷,总体来说保存比较完好,对于有破损的地方,可以进行修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对文物进行修复所带来的伤害,会大于之前的病害所带来的修复。比如之前的不當修复,要将之除去,势必要破坏经折原用纸张,如果手法不够高明,对文物的损害反而更大。所以,对于这类文物,以及保存完好没有损坏的文物,最好的保护办法,就是进行预防性保护修复。
 
  《大乘妙法莲花经》预防性保护的实施
 
  根据以上对经书的损害的调查,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首先,对于原先不当的修补,应当予以保存,我们采用控制环境为主的预防性保护的方法,控制机械酸性质的环境,防止它发生酸化,影响书籍用纸的强度;另一方面,通过调节环境,继续防止书籍发生虫蛀发霉。
 
  控制纸张的老化酸化,主要控制库房内的环境,避免库房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避免外界的酸性气体进入库房,加剧纸张酸化。适宜书籍存放的温度,一般应当控制在摄氏18-24度之间,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50%之间。此外,也要根据其他的条件进行调节。对环境的控制,主要依靠空调系统进行调节,使温湿度在此范围内恒定。另外空调机空气流动口设有专业过滤网,将进入文物存放区的空气进行洁净处理,这在保证环境温湿度恒定的同时,也对进入空间的空气进行洁净。空调机组也定期维护,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定期清洁或更换滤网。
 
  在古籍存放库房,文物架内分别放置自动温湿度记录仪暨温湿度显示器,长期记录环境温湿度数值,每周都将记录的数据下载,一旦监测到环境有较大波动,便及时调整空调机组温湿度工作设置值。
 
  古籍存放库房内,采用专业无酸稳定包装材料对古籍进行包装。应在文物箱架外加Tyvek无纺布护罩,既避免了灰尘,又因Tyvek无纺布可以通过空气和湿气,再次保证了罩内的环境洁净稳定,有利于减缓纸张的酸化与老化,即使有环境突变,罩内湿度也能较缓和地变化,给相应的调节环境赢得时间。
 
  通过对《大乘妙法莲花经》的保护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古籍类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可以在了解古籍病害发生情况的前提下,预防古籍病害发生,最大限度地保存古籍,使其能够更好地流传下去。只有加强传统工艺的继承与改良,并同现代科学技术理念紧密结合,才是古籍类文物保护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264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