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试论民国时期图书的修复

时间:2020-11-02 14:35:10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年第04期
作者:杨扬 张鹏林
 
  关键词:民国时期;图书修复;纸质文物修复
 
  摘要:文章以对毛岸英读过的《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书的修复为实例,对民国时期图书保护与修复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及修复完成后笔者对于民国图书的保护与修复的思考,希望对民国时期图书保护与修复工作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民国图书修复保护
 
  1 引言
 
  民国时期的图书是指1911年—1949年这一时期传抄、刊印、发行的各类图书文献资料。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异彩纷呈 ,著述兴盛。虽然这一时期仅有38年, 但由于近代出版业和新闻业的进步与发展, 使得民国图书的出版和发行量达到一个空前的规模,据《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达124,000种,其数量非常可观。民国时期图书数量庞大,且分布范围广泛,全国大部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机构都有所收藏。
 
  民国时期的图书为民国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图书处于我国传统文献向近现代文献生产方式的过渡时期,纸张由手工纸逐渐转变为机器纸,印刷方式由雕版印刷转变为金属活字印刷,装订方式由线装转变为西式精平装。[1]民国时期的图书装帧主要包括包背装、线装、毛装、平装、精装。纸质文物工作者对于包背装、线装、毛装的民国图书的修复,可以借鉴古籍修复的技术和方法,然而对于精平装民国图书的修复,则成为民国文献中的难点,限制了民国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
 
  目前对于民国时期图书的修复研究相对较少,大多停留在对于民国时期图书的收藏及其历史价值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具体的修复技术的研究和总结。笔者在参加“近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学习期间,在潘美娣老师的指导下,对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馆藏文物,毛岸英读过的《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书进行修复。下面以对《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书的修复作为实例,更加直观地介绍民国时期图书的修复现状和技术,以及修复完成后笔者对于民国图书的保护与修复的一些思考。
 
  2 对《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书的修复
 
  2.1 修复前的调查
 
  2.1.1 概况。《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是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藏纸质文物, 平装、铅印、机器纸,书衣单面印刷,书页两面印刷,长18.3厘米,宽12厘米,厚8厘米。该书是毛岸英生前所读过的书,作者为苏联文学家卡达耶夫,译者曹靖华。该书由东北日报第三厂印刷,东北书店发行出版,印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2.1.2 现状和病害分析。《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这部书整体保存状况很差,尤其是粘连、锈蚀和书脊残缺问题比较突出。原书曾经受潮,不平整;书衣有残缺和撕裂,且用牛皮纸粘补过;书页酸化发黄,部分书页已经脱落;书脊残缺严重,有些字迹缺失;装订时所使用的胶粘剂已经老化成深褐色;书衣和部分书页有严重粘连,无法正常翻阅;书籍装帧采用铁丝平钉,铁钉氧化成黑色,铁钉的锈蚀痕迹已经由里至外污染整本书;大部分的书页在铁钉装订处已经残缺,残缺最宽处长6.2厘米,宽3.7厘米。
 
  《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书残缺面积占整本书籍的1/10,主要集中在封皮、封底、书籍装帧处;粘连面积占整本书籍的1/2。该书存在残缺、锈蚀,粘连等病害,需要进行抢救性修复。
 
  2.1.3 图文部分稳定性测试。《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书中多处出现用铅笔留下的下画线和字迹,在对其修复之前要对铅笔字迹的稳定性进行检测。铅笔字迹由石墨和黏土画出,石墨和黏土的比例不同会影响字迹的附着力。该书中所出现的铅笔字迹中黏土成分相对高一些,因此附着力高,稳定性强。
 
  2.2 修复过程
 
  2.2.1 制订修复方案。《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书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坚持最少干预的原则进行保护与修复,尊重历史、尊重其原貌。修复所使用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稳定性,修复后的文物在外观上应有很好的观赏效果。针对该书具体的病害情况,特制订以下修复方案:选配合适的修复用纸,拆解书页,脱酸与除锈,书衣的裱补,书页修补,装订成册。
 
  2.2.2 选配合适的修复用纸。《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书的书衣以及书页所采用的纸张都为民国时期的机器纸,且距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所以很难找到相同制造时间和相同质地的纸张。此外该书书页属于双面印刷,正反都有字,即使用相同制造时间和相同质地的机器纸张来修补残缺部分,也会造成书页的其中一面的被修复纸遮盖。在选择修复用纸时,针对不同的残缺撕裂处,采用不同的修复用纸;在书页中残缺撕裂处有字迹的地方,选择透明度较好的日本纸(Japanese Paper)来修补;在书页中残缺撕裂处没有字迹的地方,就选择厚度适宜的棉料纸进行修补。
 
  2.2.3 拆解书页。《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书整本书粘接面积较大,且双面有字,给书页分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笔者将书衣与书页小心翼翼地分离开来,去除锈蚀的铁钉,将书脊处残留的胶黏剂的黄褐色氧化物用工具慢慢从书脊处剥离。经过分析,该书的粘连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书页受潮而引起的黏连,就选择使用干揭法来完成;另一种则是由化学糨糊导致的黏连就采用湿揭法,将书页分离后,对于之前用化学糨糊补过的地方,将其刮去。
 
  2.2.4 脱酸与除锈。民国时期的机器纸中都含有大量的木质素 ,木质素容易被氧化而形成酸性物质,使纸张本身呈酸性。《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书经过精密pH试纸条检测,pH值5.5至6.5,属中度酸化。针对该书的酸碱度情况,采用传统水洗法对其脱酸,用去离子水来中和纸张中的酸性,这是目前延长民国文献寿命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书的书页上残留有严重的铁锈斑痕需要消除,笔者蘸取10%的柠檬酸涂在每页的锈蚀处,待铁锈斑清除后,立即用去离子水在涂有柠檬酸处反复冲洗多次,将柠檬酸残液清除干净。[2]通过以上的脱酸和除锈方法,增强了该书的抗老性,延缓了纸张的老化。
 
  2.2.5 书衣的裱补。分离后的书衣残缺不堪,尤其是书衣在与书脊连接的部分,已经碎裂成十几个小碎块。笔者将书衣正面向下铺放在塑料薄膜上,将书衣背面的牛皮纸揭去,把书衣与书脊连接处的破碎的部分拼凑整齐,小心翼翼地清理残留在该处的褐色氧化物,用棉料纸补上残缺的地方,最后在封皮背面托上两层较厚的棉料纸,上墙整平。
 
  2.2.6 书页修补。民国时期机器纸与传统手工纸相比,纸的紧度大,交结紧密,纤维分开困难,与原纸结合性差,因此,在修补时所使用的糨糊厚薄要适当。《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书页较厚,书页中残缺处且没有字迹的地方,笔者选择使用两层棉料纸来修补,第一层补纸大于被补处2毫米,第二层补纸和补洞大小一样。对于在修补书页中有撕裂且有字迹的地方,用最薄的且透明度好的日本纸(Japanese Paper),正反面都补上。在修补时尽量设法少盖上一些字迹,然后再修补后的书页上喷点水,使它受潮发胀,盖上吸水纸压平。
 
  2.2.7 装订成册。《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书修复的最后工作是装订成册,也是非常重要的程序。原有的铁钉因具有锈蚀性,无法再次使用,要对其改装,使用书脊穿线的方法装订,再把修复后的书衣和书页用糨糊粘接在一起。[3]
 
  《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书经过保护修复后,还原其原有风貌。整本书的物理强度得到提高并满足文物长期保存的条件、陈列展示等相关研究的需要。
 
  3  修复的启示与思考
 
  3.1 制定具体的修复原则和标准
 
  民国图书和古籍的修复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虽然民国图书的修复原则可以借鉴一些古籍的修复原则,但是不能完全照搬,需要专门制订适宜民国图书的修复方案。全国各地的民国图书保存状况各不相同,出现的文物病害现象也不尽相同,为了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修复手段,就需要有民国图书的具体和细化的修复原则和修复标准,从而更好地指导具体的修复工作,更科学地延长民国图书的使用和保存。
 
  3.2 利用现有的技术对破损严重的文献进行抢救性修复
 
  国内尚未大规模开展对民国图书的抢救性修复,许多修复人员对于民国图书,能不修就不修,导致了大量的民国时期图书破损酸化日益严重。当今社会, 图书保护理论和技术发展很快,但是民国图书修复技术成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笔者认为,对于那些破损严重的珍贵民国图书,绝不能等到技术完全成熟后再进行抢救性修复,应当尽快给予修复,这就要求修复人员以现有的技术来对破损严重的民国图书进行抢救性修复。
 
  3.3 加大民国时期图书修复材料的研制
 
  笔者在修复《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一书时,发现相关修复材料缺少,成为制约民国时期图书修复工作的瓶颈,其主要集中在修补用纸和装订材料的匮乏上。在古籍修复中,可供选择的修复材料的范围很大且购买方便,然而在修复民国图书时,尤其是精、平装民国图书时,可供选择的修复材料很小,很难购买,一些修复人员不得不拿古籍的修复材料用在民国图书的修复上。因此为了保证民国图书的修复质量,需要加大对于民国图书修复材料的研制开发。
 
  3.4 加强民国时期图书修复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大量民国时期的图书正面临着酸化、脆化、霉烂等的危机,急需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修复,但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修复技术明显滞后,使得抢救保护显得束手无策。不少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只能以修复线装古籍的方法来修复民国时期图书,可由于印刷、装订和纸张材料的不同,很难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4]故此加大对民国图书修复技术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对修复民国图书至为关键的脱酸和加固技术的研究,尽快研究出一个普遍认可且普遍采用的数量大、成本低、效果好的技术方法。
 
  4 结语
 
  民国时期图书是我国文献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文化价值很高,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民国时期图书从诞生至今,没有得到过正规的保护和修复,因此加大民国时期图书的保护力度,避免我国悠久的文献历史出现民国时期的断层。
 
  参考文献:
 
  [1]林明,邱蔚晴: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实践谈——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做法[J].图书馆论坛,2014(5) :65-70.
  [2]潘美娣:古籍修复与装帧[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03.
  [3]邱晓刚:对民国时期图书资料的保护与修复之我见—文献保护与修复研讨会论文集[C].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4]阮素雯:试论民国文献损毁的原因[J].山西档案,2010(6):18-20.(编校:马怀云)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263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