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立bookkeeper纸质脱酸

基于民族档案抢救的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修复

时间:2020-06-04 13:19:02来源:《兰台世界》
来源期刊:《兰台世界》2018年第9期
作者:张继蓉;杨励苑
 
  摘要:民族档案抢救是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纸质档案是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现存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损毁的严峻形势,分析了相关修复技术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修复的实践思路。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民族档案抢救,纸质档案修复
 
苗族文献档案
 
  受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和人为自然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生存环境恶劣,老化、损毁、流失和消亡现象极为严重。为此,探讨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修复技术及分析其应用,切实落实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修复工作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档案保护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郑荃在《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一文中提出,“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受历史、自然因素的影响,档案损毁现象极为严重。研究西南现存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破损现状和保护问题,可更好地抢救与开发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1];童培红在《纸质档案修复工作的难点及对策》一文中认为,“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纸质档案从外观色泽到内部结构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坏变质,因此,每隔一个时期,纸质档案就有个修复的过程”[2];奚三彩在《纸质文物脱酸与加固方法的综述》一文中“对各种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优缺点做了简要的评述,并提出纸质文物保护的发展趋势”[3];华林、关素芳在《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的构建》一文中提出,“现存少数民族档案遗产大多分布民间,损毁、流失与消亡现象普遍存在。为保护这些珍贵档案遗产,云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了切实的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研究这一保护机制的构建与不足,可为我国档案遗产的保护提供启示与参考”[4]。
 
  一、现存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损毁的严峻形势
 
  1.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损毁状况。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云南少数民族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能记录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历史变迁的,具有参考凭证价值的纸质记录材料。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在自己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中留下的各种形式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形态,如彝族的档案文献、傣族的历史档案、纳西族的古代档案、白族的档案史料等;另一部分是历史上的中央政权、地方官府和个人形成的官方档案和民间文书,如一些公文、家谱、契约、信件等。
 
  大量的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散存民间,由于保管条件恶劣,破损、风化、发霉、受潮、粘连、虫蛀和结砖破碎现象极为普遍。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纸质档案如不进行及时保护与抢救,随时都有毁坏丧失的危险。据云南省古籍办统计,迄今全省已抢救的30000余册少数民族档案文献中,有50%以上档案文献都已严重残损或轻微残损。以纸质古彝文档案为例,据初步调查,云南省楚雄州散存民间的有1000册,仅武定县就640册,双柏县240册;红河州有1800多册,其中红河县896册,弥勒市565册,石屏县313册;玉溪市有1000册,其中新平县120册,元江县100册;昭通市亦有1000册,如昭通市郊彝族普朝榜家中就有30册,镇雄县有300册,彝良县有70册;此外曲靖市和宁蒗县散存民间的各类彝文档案也各有1000册以上,这些古彝文档案大多年代久远,保管条件恶劣,破损严重,档案纸张脆化、发黄,字迹模糊不清,甚至结成了档案砖。
 
  2.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损毁机理。由于地域的差别和记录载体不同,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的记录载体,大都采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的手工纸,如腾冲和鹤庆的生产的白绵纸、丽江纳西族生产的东巴纸、西双版纳傣族生产的傣纸、楚雄彝族、瑶族生产的竹纸等。各民族手工纸张制造工艺的特殊性,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独有的民族特性。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档案储藏手段原始、收藏方式落后,纸张易变黄、变黑和脆化。首先,档案纸张内部的主要成分植物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氧化降解和酸性水解。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及硫化氢等都能变成酸,具有腐蚀作用,对纤维素、蛋白质等均起腐蚀破坏作用。这些物质会加速档案纸张中的纤维素水解,从而大大降低纸张的机械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的含酸量越来越高,当纸张中纤维素聚合度降到200以下时,纸张脆化严重,其纸张强度为0。其次,光对档案纸张的损害也极为严重。光的辐射会直接影响档案纸张耐久性,使纸张局部温度升高,湿度下降,大分子变为小分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纤维素,纸张的纤维素聚合度、机械强度下降,致使纸张脆化,字迹也会在光氧化作用下褪色。再次,不适宜的温湿度是纸质档案损毁的又一原因。保存环境温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纸张内部结构的破坏,加速老化。如当保存古籍的环境温度过高时,纸张中的水分会迅速蒸发,会使纸张出现干燥、脆化、皱缩、翘曲、开裂等现象;当古籍保存环境的湿度在65%以上,温度在23℃时,纤维素吸水膨胀,最适合真菌生长繁殖,最终会造成档案纸张霉变。
 
  二、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1.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修复技术应用现状。针对纸张材料脆弱受损,通常采用加固技术进行修复。最为常用的涂料加固技术的优点是涂料配制简单,成本低,涂刷方便;其缺点是可逆性差。在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涂料加固的过程中,涂料的选择对其修复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乙基纤维素主要用于加固黑色铅笔字迹;氟树脂可以用于加固墨水、铅笔字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主要用于加固水溶性及黑色铅笔字迹。到目前为止,涂料加固仍然是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修复中的主要技术。塑料薄膜加固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将纸质状态不好的档案直接与空气隔离,延长其使用寿命;其缺点是加膜后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档案纸张自身的质感与外观,经过加固后档案纸张的厚度会增加1—2倍,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薄膜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但此时无法在不损坏原有档案的前提下,将薄膜与档案纸张分离后再进行二次加膜,所以这种加固技术存在对纸质档案造成二次损害的可能性,因此在云南省少数民族纸质档案的修复过程中并未得以广泛应用。丝网加固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对修复后可以保持档案原貌;其缺点是蚕丝的纤维直径较粗,修复后的档案字迹清晰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丝网的寿命大概是30年—50年,在有效寿命过后丝网会老化变硬,进而加速档案纸张老化,因此,该技术在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的修复过程中并没有广泛应用。
 
  为了延长纸张寿命,通常会采用修裱技术进行纸张修复。针对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的特性,当其纸张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且纸张间存在空隙时,往往采用干揭法,将竹签伸进纸张间的空隙,轻轻地向四周移动,直至纸张分离。干揭法简单方便,能尽量保持档案纸张的原貌,因此云南省档案馆修复中心在修裱少数民族纸质档案的过程中通常以干揭法为主。由于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温度和湿度较高,其档案纸张相应的含水量增高,水分子与纸张中的胶类物质发生反应,造成了纸张粘连,但是这种粘连现象往往只出现于纸张的局部,因此人们往往采用湿揭法进行分离。湿揭法能够分离粘连程度较高的档案纸张,也是在修复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过程中会应用的纸张分离方法。
 
  对一些残缺、有孔洞的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要进行修补,这个过程称为“补缺”。通常用毛笔在纸张孔洞反面的边缘2毫米—3毫米处涂抹糨糊,用一张与原纸张厚度、颜色、质感相近的补纸贴上,再将多余的补纸撕去,这是我国纸张修补技术中最为传统的一种。由于传统的手工补缺耗时较长,因此云南省档案馆修复中心引进了纸浆补洞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修补效率,并且补洞准确、美观、色调一致。对纸张折痕处磨损严重的档案,要在其折叠处补上一条绵纸,对于装订边窄小或破损严重的档案纸张要进行加边处理。其次,由于很多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的纸张载体极为脆弱,要对其进行托裱处理,增加纸张强度。对于字迹材料遇水不洇化的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往往采用湿托法,在纸张背面涂刷一层糨糊,再上托纸;对于字迹材料遇水洇化的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往往采用干托法,将糨糊刷在托纸上,用吸水纸吸掉一定水分之后再上到档案上。
 
  在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的修复过程中,往往会发现由于时间或载体等因素,部分档案纸张的字迹材料褪色严重,模糊不清。在修复过程中,根据字迹退化情况可以选用物理显示字迹法和化学显示字迹法。物理显示字迹法中最常用的是摄影法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摄影法在实际操作中,针对被污斑遮盖的字迹材料可选用与污斑同色的滤色镜显示被污斑遮盖的字迹;针对褪色的字迹材料可选用与褪色字迹材料互为补色的滤色镜。另外,在修复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滤色镜对黑、白、灰非彩色光不起作用;二是在使用滤色镜的时候要适当地延长曝光时间,因为使用滤色镜后透光度会相应地减少;三是使用紫外光、红外光摄影可以修复可见光难以修复的字迹。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显示褪色字迹的一种现代化修复技术,其主要修复流程包括数字化、计算机处理和显示,即首先要把档案中的文字转化为数字,以便计算机识别、处理(数字化);其次根据数字记录的有关参数,从0(全黑)至255(全白)共256个等级记录各点灰度,得到一张档案文件所含灰度等级的直方图或频率曲线,然后对其进行调整(计算机处理);再次对数字图像进行还原,以文字形式转换到某种介质上,便于阅读(显示)。除了以上的物理显示字迹法,在实际修复过程中还会采用化学显示字迹法,在修复工作中最常使用的化学物质有硫代乙酰胺、黄血盐、单宁、DH-B型恢复剂等,但是由于化学试剂易残留在档案纸张上,对纸张造成二次伤害,因此该法的使用一定要慎重。
 
  2.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修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为了修补破损纸张档案,修复纸质档案时往往会破坏文件的原有面貌;修复工作也会弄脏档案文件,使其受到二次污染;在修复过程中,修复档案的各种材料如果选择不当,会对档案制成材料产生副作用;目前使用的各种加固材料并不是可逆的,这对档案的二次修复极其不利。其次,在修复过程中,修复技术与方案的选择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并没有根据破损档案的实际破损程度制定修复方案,所以修复效果达不到预期。再次,在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的修复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往往忽略了修复档案的建立和保存,不便于检查档案信息保护的情况和检验修复质量。最后,修复技术的不成熟往往使得修复工作难以进一步开展。我国国内的修复技术与国外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完善的修复工艺是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修复工作的技术保障,如果相关技术不到位,那么修复工作将难以开展。
 
  三、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修复实践思路
 
  1.坚持“修旧如旧、整旧如新、最少干预、过程可逆”原则。档案修复的首要原则是保持档案的原貌,档案的原貌是指修复前档案的本身状态,这种状态具体体现在档案信息、载体材料、装订形式等方面的真实面貌和历史痕迹。档案的历史痕迹并不是档案原有的,而是在保存过程中形成的,并在档案载体上反映出一定的历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时间感和历史感,因此,这种历史的痕迹在档案修复过程中应该被保留下来。在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修复过程中,应该坚持“修旧如旧、整旧如新、最少干预、过程可逆”原则。“修旧如旧”指的是在修复时,必须尽可能地保持和恢复档案原貌和特有的档案装帧特色,做到基本恢复其原貌。“整旧如新”指的是在档案破损情况十分严重,无法恢复档案原貌的情况下,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修复,修复后档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最大限度地延长了档案的寿命,便于提供利用。比如在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中,有许多善本,如纳西族的东巴经、傣族的贝叶经,彝文古籍等,许多都呈现出纸色发黄、发暗、发霉和虫蛀等,损毁严重。因此,在对这类纸质档案的修复中,采用金镶玉的装帧形式修复,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寿命。“最少干预”是指在修复过程中,无论是化学修复还是物理修复,都要将其对该档案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尽量保持原貌,部分破损情况较轻的档案只需进行简单的修复处理即可。“过程可逆”指的是档案在修复处理后,如有必要可通过再处理恢复到处理前的状态。大多数的修复材料有其相应的有效期限,在一定的时间过后,在不对档案纸张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可以较容易地把修复材料从档案纸张上取下来,改用更先进的技术修复,也为以后的修复留有了空间和余地。
 
  2.依据破损程度制定修复方案。在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的修复中,要针对档案实际破损程度而制订修复方案。根据破损程度制定修复方案,有利于明确修复的目的、选择最佳的修复方法、进行有效的修复处理,从而达到保证修复质量的最终目标。具体的修复方案包括以下内容:分析档案载体、字迹材料的性质、老化损坏状况及原因,拟定修复方法与步骤,选择使用的修复材料以及修复过程中的要求等。修复方案中最为关键的是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的选择,不同载体、不同字迹材料、不同破损程度的纸质档案选择的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也不同,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的载体或字迹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地方民族特色,如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档案,其档案载体是东巴纸,而东巴纸是一种用瑞香科荛花属灌木的茎皮制成的手工纸。在对破损东巴档案的修复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化学试剂对传统手工东巴纸造成二次损害,因此要选择对其影响较小的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
 
  3.保留修复档案,优化修复技术。在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修复工作中应先拍照后修复,通过对档案原件拍照可以留下档案原貌的相关资料,在修复过程中可以进行对比参考;其次,与修复后情况相对比,便于检查档案信息保护的情况和检验修复质量,并且为以后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修复依据。为了使修复工作能更加完善,应该在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的修复过程中,建立完备的修复档案。修复档案具体要包括以下内容:档案修复前的具体状况、修复方法、修复材料、修复原则、修复细节、修复人员、修复时间、验收人员等。建立修复档案的意义在于敦促修复人员在修复过程中不轻易改变档案原貌;若在特殊情况下,档案原貌被改变了,可做到有据可循;可为档案的再次修复提供修复信息和修复经验。修复档案的建立不仅仅记录了当下的修复过程,还为以后人们修复同类型的档案提供了参考依据,人们可根据现有的修复档案不断优化修复技术,克服原来的修复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高修复后档案的使用寿命。
 
  4.引进国外纸质档案修复技术与设备。为了更好地完善纸质档案的修复技术,应该积极引进国外纸质档案修复技术,国外纸质档案修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比国内起步早,运用较广泛。国外纸质档案修复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纸张揭分加固技术;二是派拉纶成膜技术;三是去酸技术;四是纸张漂白技术。这四种技术针对的都是纸质档案保存中出现的最常见的档案纸张损毁状况,是在纸质档案修复过程中最为常用的修复技术。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顺应档案载体的变化趋势,着手加强新型档案载体的复制与修复试验,探索出新型档案材料抢救方法,积极引进相关的纸质档案修复技术和设备,以适应档案工作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国内已有的纸质档案修复技术,提高档案修复的总体水平。当然,在比较国外纸质档案修复技术和设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清云南少数民族纸质档案无论是纸张载体、字迹材料、保存环境等,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性和地区特色,所以在修复过程中必须要将这些客观因素纳入考虑范围,避免盲目引用修复技术以致造成档案的二次损害。
 
  参考文献
 
  [1]郑荃.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J].档案学通讯,2005(5).
  [2]童培红.纸质档案修复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浙江档案,2006(2):31.
  [3]奚三彩.纸质文物脱酸与加固方法的综述[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S1):85-94.
  [4]华林,关素芳.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的构建[J].中国档案,2010(2):30-32.

以上就是【】 http://www.rcicn.com/zhishi/f169相关内容,由锐立文保负责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带上本站链接。